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含“庐”的成语(11个)

本文整理了庐山真面、三顾茅庐、倚人庐下等含“庐”的成语11个,其中“庐”开头的成语3个,“庐”结尾的成语3个,“庐”在中间的成语5个,包括成语的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庐”开头的成语

1、庐山真面[lú shān zhēn miàn]

【解释】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示例】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 ——清·杨伦《<杜诗镜铨>序》

2、庐山真面目[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解释】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示例】善作诗今只一家,方见庐山真面目也。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

3、庐山面目[lú shān miàn mù]

【解释】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出处】清·段雪亭《<聊斋志异>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槧,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示例】我们要揭开他的庐山面目。

“庐”结尾的成语

1、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示例】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2、初出茅庐[chū chū máo lú]

【解释】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示例】那傻小子是“初出茅庐”,我们准可以扫光他! ——鲁迅《彷惶·高老夫子》

3、三顾草庐[sān gù cǎo lú]

【解释】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同“草庐三顾”。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庐”在中间的成语

1、倚人庐下[yǐ rén lú xià]

【解释】指依靠别人生活。

【出处】郭沫若《芭蕉花》:“最初流到贵州省城,其次又流到云南省城,倚人庐下,受了种种的虐待。”

2、倚庐之望[yǐ lú zhī wàng]

【解释】靠着家门向远处眺望。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出处】《战国策·齐策六》:“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3、茅庐三顾[máo lú sān gù]

【解释】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同“草庐三顾”

【出处】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不肯去兰省一朝登北阙,便想这茅庐三顾到南阳。”

【示例】岂不闻渭水同车,茅庐三顾之事,奈何山川悬阔,有失躬迎之礼。 ——明·陶宗仪《辍耕录·丘真人》

4、草庐三顾[cǎo lú sān gù]

【解释】顾:拜访。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示例】对于孔明这类贤人,我也会草庐三顾的。

5、不识庐山真面目[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解释】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示例】革命家,终会在大风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够--只见长江滚滚来,不识庐山真面目! ——郭小川《万里长江横渡》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