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ishou
[外文]:handedness
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做技巧性活动习惯使用的那只手。习惯于用右手称为右利手,习惯于用左手称为左利手。对利手的科学研究只有百余年的历史,早期关于利手的调查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调查人数较少,也没有考虑到年龄等因素,因而结果有很大差异。1946年G.布洛艾德的调查认为总人口中左利者占2~6%;1964年R.布雷恩认为英国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左利者为 5~10%。中国80年代对18593人的调查结果表明,右利者占91.51%,混合利者为8.26%,左利者仅为0.23%。如果用右手写字或拿筷子,而其余项目皆用左手操作的人称为潜在左利者,并把其归入左利者之中,则左利手的比例增至1.84%,仍低于西方国家的平均最低左利手比例。
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右利者的言语优势半球在左侧,因而称其为优势半球,称右半球为非优势半球。左利者的优势半球则为右半球。长期以来,利手被视为言语优势在大脑哪一侧的外部标志,甚至被认为可能是优势半球形成的原因。
关于利手形成的理论及其与大脑优势的关系,存在不同的学说:有的强调先天遗传因素的原因,有的则强调后天环境、社会、文化和功能上的原因,而多数人则倾向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影响的共同作用。
从儿童的发育过程可以看到手的运动随大脑功能的发育而发展,手的使用也随大脑功能的一侧化而逐渐偏向一侧。7个月以前的婴儿没有利手的倾向,1岁以内婴儿用左、右手抓物的机率几乎均等。女婴右手率略高于男婴。随年龄的增长,右手率也逐渐增长,2到3岁激增至79.2%,以后则缓慢增长,至7岁为85.1%。左手率随年龄增长相应下降,男孩下降速度较女孩快。儿童在7岁以前还出现左利与右利之间的摆动。
父母对子女利手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C.赖夫的研究发现,父母全右利的子女仅0.23~2.1%为左利,父母一方为左利者,其子女的左利率提高至17.3%,父母全左利者,其子女的左利率高达46~50%。中国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以1~7岁儿童用左、右手抓物为例:父母全右利者,子女用左手率为23%,其中纯用左手者为11.6%;父母一方为左利者,子女用左手率为24.4%,其中纯用左手者为19.4%;父母全左利者,子女用左手率增至40.8%,其中纯用左手者为33.3%。56名已形成左利的4到7岁儿童,由于家长不断地纠正,完全改用右手者占48%,无效者仍有14%,其余38%则时而用左手时而用右手。在双生子的研究中,同卵或异卵双生子的左利率高于非双生子的左利率。在双生子中,每对都是左利的,同卵为3.4%,而异卵为1.5%,一左一右的无论同卵或异卵都远远高于非双生的子女。上述事实说明先天与后天的因素在利手形成上都起作用。
在对利手与言语优势半球的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左利手病人出现失语时1/3是右脑病变,2/3仍为左脑损害所致;而右利手病人的失语则95~98%为左脑损害所致。这不仅说明两侧半球损害都可能引起失语,也表明无论左利或右利言语优势主要在左半球。非右利病人一般呈现的失语较轻,不典型,而且言语障碍的恢复也较快。研究正常人两半球对听觉或视觉语言信息的辨别和感知的差别程度,也发现左利者较右利者为弱,表明左利者的言语功能一侧化程度不如右利者。
运动员、机械工人、会计等的左利率较高,这除说明后天环境的训练对利手形成有影响外,还说明某些活动可能需要更多的空间定向和感知能力,即右半球的优势功能参与。在精神分裂症、癫痫病等某些精神、神经疾病中发现左利的比例较高。有人因此而提出假说,认为幼时脑部特别是左脑隐藏有病变,影响了大脑优势的正常建立,才使利手向左侧变动。
对作为技巧运动功能一侧化──利手的深入研究,将会进一步阐明大脑半球高级心理功能不对称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