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aqian
清咸丰年间所铸造的劣质铜铁货币。清朝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期间,铸钱的铜铅原料不足,作为贵金属的白银通货也奇缺,因此,为筹措军费,在发行官票宝钞纸币的同时,从1853年(咸丰三年)起开始铸造铜铁大钱。当时还曾试铸铅钱,随即停止。铸造铜铁大钱的面值愈大,铸造利益也就愈多。如铜大钱额面规定每枚等于制钱一千文,作为金属货币,其金属比价实际只等于制钱三十八文,强制增值九百六十二文,每枚可以使户部增加铸钱收入八百八十六文。当时官府文书中也不得不承认鼓铸铜大钱利厚,如当五十文、当百文者皆可以一本二利。铸造铁大钱,因其金属比价低,收入更多。
铜大钱1853年先后鼓铸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接着又增铸当五大钱,并拟铸当二百、当三百、当四百大钱三种。当百以上者名“咸丰元宝”,当五十以下者名“咸丰重宝”。各种铜大钱发行不久,因市面折算日贱,流通渐形壅滞。如当千大钱,只作七百、八百文或五百、六百文售用;当五百者作三百、四百文售用。清政府遂于1854年收回当五百大钱,当二百、当三百、当四百三种大钱也同时停铸。次年,停铸当一百、当五十大钱。其后京城市面流通,只有当十、当五两种大钱。由于大钱不断贬值,1858年,当十铜大钱“几至折二折三”,次年,一度竟至以十当一。1861年9月,大钱骤贵,但11月间,每枚当十铜大钱仍不过抵制钱三文。此后京城虽仍行使当十铜大钱,但每枚仅抵制钱二文而已。直至1890年(光绪十六年),当十大钱始行停铸。
铁大钱1854年初发行当一、当五、当十铁钱三种,流通时间较短。1859年8月间,因京城市面拒用,也就没有行市了。
京外各省也将大钱视为无用之物。如1858年在云南省城,当十铜大钱不值一文用;福建省城铁钱一百文只当铜钱十文。
据统计,从1853至1861年间,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铸造的铜大钱折合银有四百五十多万两,铁钱局铸造的铁钱合银三百七十五万两,两项共计银约八百二十六万两。如果包括京外各省铸造的大钱,为数更多。清朝政府从滥铸大钱的通货发行中对人民群众实行搜括,以直接增加国库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