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翡翠(学名:Pelargopsis melanorhyncha,英文名:Great-billed Kingfisher)是翠鸟科鹳嘴翡翠属的鸟类。
大嘴翡翠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
中文学名:大嘴翡翠
拉丁学名:Pelargopsis melanorhyncha
英文俗名:Great-bill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6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鹳嘴翡翠属(Pelargopsis)
繁殖区:澳洲界 : Sulawesi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中文名称】大嘴翡翠大嘴翡翠
【中文别名】黑嘴翡翠
【拉丁学名】Pelargopsis melanorhyncha
【命名时间】Temminck, 1826
【英文名称】Black-billed Kingfisher,Great-billed Kingfisher
【科属分类】鸟纲 、佛法僧目、翠鸟科、鹳嘴翡翠属外形特征
大嘴翡翠身长35 cm,体重184 - 203 g。 成鸟头部,颈部,翕,尾部和下体是奶油白色。下腹部和尾巴浅黄色或黄色。眼先黑色。前额、颧、脸颊的羽毛有黑色斑点。背部,肩,翅膀和尾部有一些暗绿色和深褐色。尾部和体侧显示树荫绿色。尾巴边缘的深棕色有白色条纹。嘴黑色,嘴基有一个小红斑。虹膜为深褐色,红棕色的腿。
嘴粗长似凿,基部较宽,嘴峰直,峰脊圆,两侧无鼻沟;翼圆,第1片初级飞羽与第7片初级飞羽等长或稍短,第2、3、4片几近等长;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斑;尾圆形。
地理分布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大嘴翡翠大嘴翡翠分布图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生活习性
大嘴翡翠非常依赖于水生环境,通常栖息于河岸近水的地方,如河流,河口,海湾,红树林,海岸峭壁和繁茂的灌木丛。一般单独或情侣共同捕食。大部分的食物来自水生环境,无论是在陆地还是在淡水从里面。主要食螃蟹,还有小龙虾。
生长繁殖在9月筑巢发生。其他信息不详。
地理分布1.Pelargopsis melanorhyncha melanorhyncha 分布于苏拉威西和相关群岛
2.Pelargopsis melanorhyncha dichrorhyncha 分布于邦岛。
3.Pelargopsis melanorhyncha eutreptorhyncha 分布于苏拉威西岛。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