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ngliu
[外文]:runoff
一般指由降水形成的、沿着流域的不同路径流入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水流。有时也指它的量即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称径流量。径流是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河流水文情势变化的根本因素。径流量是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之一。
分类径流按降水形态分为降雨径流和冰雪融水径流。按其形成及流经路径可分为:
(1)地面径流,生成于地面并沿地面流动的水流;
(2)表层流(也称壤中流),沿土壤表层相对不透水层界面流动的水流;
(3)地下径流,从水头高处向水头低处流动的地下水流。通常所称的径流是由这三种径流组成。这些径流最终注入河槽,通过出口断面形成流量过程。在习惯上,有时把地面径流和表层流合称为直接径流,或称地表径流。也有把表层流分为快速和慢速表层流两种,其中把快速表层流并入地面径流,而把慢速表层流归入地下径流。
径流形成指流域中从降水到水流汇集于流域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降雨径流的形成要经过截留、下渗、填洼、流域蒸散发、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等过程。冰雪融水径流的形成要有一定的热量条件,使冰雪转化为液体。如在融雪期间遇到降雨,则形成雨雪混合径流(见雨雪混合洪水)。
影响因素一般降水量大,径流量也大。气温升高对冰雪融化影响较大。温度和湿度主要影响蒸发过程。地形的陡缓和起伏状况影响地面径流的汇流速度和停滞过程,地质、土壤和植被条件主要影响雨水下渗和植物截留过程。人类活动如农业活动、林业活动、各种水利工程措施、水土保持措施、交通建设和都市化等都能影响径流量的大小和过程。
时空分布影响径流的气候因素和自然地理因素都有一定的地区分布规律,气候因素还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所以径流现象也相应地存在着地区性和周期性,具有地区分布不均、季节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在中国径流分布趋势同降水的分布基本一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但这种分布的不均匀比降水量的更为严重。由于中国的河流大多处于季风区,总的说来,径流的年内分配具有夏季丰水、冬季枯水和春秋过渡的规律。径流的多年变化也很大,例如地处中国中部淮河流域(蚌埠站)测得的最大与最小年径流量比值可高达23.7。南方地区历年的枯水流量变幅较小,北方地区变幅较大。河川径流量的大小及其变化特性通常用径流特征值表示。
- 参考书目
- 施成熙、梁瑞驹主编:《陆地水文学原理》,中国工业出版社,北京,1964。R.K.Linsley.Jr.,et al.,Hydrology for Engineers,3rd ed.,McGraw-Hill,New York,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