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含“狐”的成语大全(84个)

小编为您整理了狐死兔泣、社鼠城狐、狗党狐群等含“狐”的成语84个,其中“狐”开头的41个,“狐”结尾的2个,“狐”在中间的41个,及其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狐”开头的成语

1、狐死兔泣[hú sǐ tù qì]

【解释】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出处】《宋史·李全传》:“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得独存?”

2、狐疑犹豫[hú yí yóu yù]

【解释】狐疑:多疑;犹豫:迟疑。指生性多疑,拿不定主意。

【出处】《史记·李斯列传》:“夫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

【示例】今因其闲也而书之,恒恐后世之知言者用是诟病,狐疑犹豫,伏而不出者累月,方示足下。 ——唐·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3、狐疑不断[hú yí bù duàn]

【解释】狐疑:犹豫,狐性多疑。传说狐狸多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下来。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表传》:“表狐疑不断,乃遣嵩诣操,观望虚实。”

4、狐朋狗党[hú péng gǒu dǎng]

【解释】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出处】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你不识羞,每日伴着些狐朋狗党,那个是好的?”

【示例】他的那些狐朋狗党都只知道吃喝玩乐。

5、狐鸣狗盗[hú míng gǒu dào]

【解释】指作恶偷盗之徒。旧时统治者对造反者的贬称。

【出处】《旧唐书·郑畋传》:“畋谬领藩垣,荣兼将相,每枕戈而待旦,常泣血以忘餐,誓与义士忠臣,共剪狐鸣狗盗。”

6、狐朋狗友[hú péng gǒu yǒu]

【解释】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出处】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他那里暗暗的藏,我须索紧紧的防,都是些狐朋狗党。”

【示例】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调三窝四;气的是为他兄弟不学好,不上心念书。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回

7、狐不二雄[hú bù èr xióng]

【解释】比喻两雄不可并存。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日月不并出,狐不二雄,神友不匹,锰库不群,鸷鸟不双。”

8、狐藉虎威[hú jiè hǔ wēi]

【解释】比喻仰仗别人威势或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同“狐假虎威”。

【出处】《宋书·恩幸传序》:“曾不知鼠凭社贵,狐藉虎威,外无逼主之嫌,内有专用之功。”

9、狐虎之威[hú hǔ zhī wēi]

【解释】狐狸与老虎相互勾结而表现出来的威势。比喻权贵当道者与其爪牙串通一气而发出的淫威。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示例】因为段祺瑞总理和他的帮闲们的迫压,我已经逃到厦门,但北京的狐虎之威还正是无穷无尽。 ——鲁迅《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

10、狐疑不决[hú yí bù jué]

【解释】传说狐狸多疑,所以称多疑叫狐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下来。

【出处】《后汉书·刘表传》:“表狐疑不断,乃遣嵩诣操,观望虚实。”

【示例】县官听说,也自狐疑不决起来,暗想道:这事倒是我认错了? ——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

11、狐兔之悲[hú tù zhī bēi]

【解释】狐死则兔悲,兔死则狐亦悲。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痛心悲伤。

【出处】明·朱国桢《涌幢小品·黄叔度二诬辨》:“因视国家将倾,诸贤就戮,上之不能如孙登之污埋,次之不能如皇甫规之不与,下之不能兴狐兔之悲,方且沾沾自喜,因同志之死以为名高,是诚何忍哉。”

【示例】同作亡民,相逢作楚囚之泣,或将兴狐兔之悲矣。 ——李大钊《厌世心与自觉心》

12、狐鸣篝火[hú míng gōu huǒ]

【解释】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同“狐鸣鱼书”。

【出处】黄葆桢《扬哲商烈士悼歌》:“军储潜遣五丁运,狐鸣篝火期相从。”

13、狐死首丘[hú sǐ shǒu qiū]

【解释】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示例】我告诉过你“狐死首丘”的故事,一个人到死都是怀念自己的乡土的。 ——郭沫若《蔡文姬》第一幕

14、狐潜鼠伏[hú qián shǔ fú]

【解释】像狐狸和老鼠一样潜伏、藏匿。形容胆怯躲藏的样子。

【出处】明·张景《飞丸记·公馆言情》:“山居草宿,狐潜鼠伏,将略胜孙吴,军势振颇牧。”

15、狐唱枭和[hú chàng xiāo hè]

【解释】枭:传说中的恶鸟。比喻坏人互相勾结。

【出处】宋·王禹偁《杜伏威传赞序》:“由是世充、建德、黑闼、武周之辈,狐唱枭和,蝟芒而来。”

【示例】奸臣们狐唱枭和,弄得仁宗六神无主

16、狐绥鸨合[hú suí bǎo hé]

【解释】绥:独来独往,急于求偶的样子;鸨:比雁略大的一种鸟;合:融洽。比喻男女之间发生不正当的关系。

【出处】《诗经·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清·王韬《淞隐漫录·乐仲瞻》:“邻妇浼卖花媪以重利招之往,狐绥鸨合,丑声藉藉于闾巷间。”

17、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

【解释】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示例】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别人狐假虎威的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18、狐鼠之徒[hú shǔ zhī tú]

【解释】比喻品质低下的人。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十三回:“朝廷之纪纲法律尚在,但可恨这班狐鼠之徒耳。”

19、狐鸣鱼书[hú míng yú shū]

【解释】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示例】如狐鸣鱼书之类,至诈为吉兆以动众。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20、狐裘羔袖[hú qiú gāo xiù]

【解释】裘:皮衣;羔:指小羊皮。狐皮衣服,羔皮袖子。比喻整体尚好,略有缺点。

【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余不说初矣,余狐裘而羔袖。”

【示例】必令自家成法,能免狐裘羔袖哉。 ——清·顾复《平生壮观·燕文贵》

21、狐疑未决[hú yí wèi jué]

【解释】传说狐狸多疑,所以称多疑叫狐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下来。

【出处】《东观汉纪·来歙传》:“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嚣将王元说嚣,故狐疑不决。”

22、狐媚猿攀[hú mèi yuán pān]

【解释】像狐狸那样善于迷惑人,像猿猴那样善于攀高。比喻不择手段地追求名利。

【出处】明·刘体乾《财用诎乏恳乞圣明节省疏》:“其间狐媚猿攀,途辙不一;蝇营狗窃,窠臼且多,臣不能悉奉。”

23、狐媚魇道[hú mèi yǎn dào]

【解释】指行为妖邪。

【出处】《红楼梦》第二十回:“你总不听我的话。倒叫这些人教的你歪心邪意、狐媚魇道的。”又第四四回:“我说那孩子倒不像那狐媚魇道的。”

24、狐鸣鱼出[hú míng yú chū]

【解释】鸣:叫。指动员众人起事。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曰:‘大楚兴,陈胜王。’”

25、狐凭鼠伏[hú píng shǔ fú]

【解释】象狐狸、老鼠那样潜伏在里面。

【出处】明·张景《飞丸记·公馆言情》:“山居草宿,狐潜鼠伏,将略胜孙吴,军势振颇牧。”

【示例】逆夷务狐凭鼠伏,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 ——《广东军务记·三元里平夷录》

26、狐踪兔穴[hú zōng tù xué]

【解释】喻指坟墓。

【出处】元·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

27、狐埋狐搰[hú mái hú hú]

【解释】搰:挖掘。狐性多疑,刚把东西埋下,又把挖出来看看。比喻疑虑过多,不能成事。

【出处】《国语·吴语》:“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示例】回忆辛亥革命,全国人心,方以为推翻清室,永除专制,此后得享共和之幸福,面不意狐埋狐搰,迄未有成。 ——《民国通俗演义自序》

28、狐裘尨茸[hú qiú méng róng]

【解释】用以比喻国政混乱。尨茸,蓬乱的样子。同“狐裘蒙戎”。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29、狐狸尾巴[hú li wěi ba]

【解释】古时传说狐狸能够变成人形来迷惑人,但它的尾巴却始终变不了,成为妖的标志。比喻坏人的本来面目或迷惑人的罪证。

【出处】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孙岩娶妻三年,不脱衣而卧。岩私怪之,伺其睡,阴解其衣,有尾长三尺似狐尾。岩惧而出之。”

【示例】但是他的话未免说的太露骨,已经明明白白把他的狐狸尾巴显露出来了。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十一章

30、狐裘蒙戎[hú qiú méng róng]

【解释】狐裘的皮毛凌乱。用以比喻国政混乱。蒙茸,蓬乱的样子。

【出处】《诗·邶风·旄丘》:“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示例】或曰,狐裘蒙戎,指卫大夫,而讥其愦乱之意。 ——朱熹集传

31、狐狸精[hú lǐ jīng]

【解释】迷信人认为狐狸能修炼成精,变成美女迷惑人。指勾引诱惑男人的女子。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王夫人道:‘唱戏的女孩子,自然是狐狸精了!’”

【示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回:“原来他盟弟姓胡名理,绰号叫做狐狸精。”

32、狐听之声[hú tīng zhī shēng]

【解释】指冰下水流之声。

【出处】《水经注·河水一》引《述征记》:“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後敢渡。”

【示例】别浦宵凝,狐听之声乍绝;回汀晓合,虫疑之质俄生。 ——唐·林滋《阳冰赋》

33、狐群狗党[hú qún gǒu dǎng]

【解释】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

【出处】元·无名氏《气英布》第四折:“咱若不是扶刘锄项,逐着那狐群狗党,兀良怎显得咱这黥面当王!”

【示例】在哥哥这几年在外头相与的都是些什么人!连一个正经的都没有,来一起子,都是些狐群狗党。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回

34、狐媚惑主[hú mèi huò zhǔ]

【解释】传说狐狸能用媚态来迷惑人。比喻做出各种媚态来讨好迷惑主人。

【出处】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

35、狐假鸱张[hú jiǎ chī zhāng]

【解释】比喻倚仗别人,虚张声势。

【出处】《旧唐书·僖宗纪》:“初则狐假鸱张,自谓骁雄莫敌;旋则鸟鱼烂,无非破账而终。”

36、狐疑不定[hú yí bù dìng]

【解释】狐疑:犹豫,狐性多疑。传说狐狸多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下来。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4回:“臣为将军决一死战,万死不辞,只恐将军狐疑不定。”

37、狐鸣篝中[hú míng gōu zhōng]

【解释】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同“狐鸣鱼书”。

【出处】清·邹容《革命军》第一章:“此自秦以来,所以狐鸣篝中,王在掌上,卯金伏诛,魏氏当涂,黠盗奸雄,凯觎神器史,史不绝书。”

38、狐裘蒙茸[hú qiú méng róng]

【解释】用以比喻国政混乱。蒙茸,蓬乱的样子。同“狐裘蒙戎”。

【出处】《史记·晋世家》:“狐裘蒙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示例】李郎彤管双碧玉,狐裘蒙茸裼惨绿。 ——明·陈子龙《立春前三日寄舒章京师》诗

39、狐鸣枭噪[hú míng xiāo zào]

【解释】比喻小人气势嚣张。

【出处】唐·韩愈《永贞行》:“狐鸣枭噪争署置,睗跳踉相妩媚。”

40、狐奔鼠窜[hú bēn shǔ cuàn]

【解释】像狐狸和老鼠那样东逃西窜。形容狼狈逃窜的样子。

【出处】《宋书·索虏传》:“或有狐奔鼠窜,逃首北境。”

【示例】诸部士卒,俱各狐奔鼠窜退去。 ——明·徐渭《英烈传》第二十一回

41、狐埋狐扬[hú mái hú yáng]

【解释】比喻疑虑过多,不能成事。同“狐埋狐搰”。

【出处】梁启超《复古思潮平议》:“而狐埋狐扬,天下其谓政府何?”

“狐”结尾的成语

1、社鼠城狐[shè shǔ chéng hú]

【解释】社:土地庙。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权势做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而托焉,薰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晋书·谢鲲传》:“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

【示例】不提防柙虎樊熊,任纵横社鼠城狐。 ——清·洪昇《长生殿·疑谶》

2、两脚野狐[liǎng jiǎo yě hú]

【解释】比喻奸诈的人。

【出处】《旧唐书·杨再思传》:“左补阙戴令言作《两脚野狐赋》以讥讽之,再思闻之怒。”

“狐”在中间的成语

1、狗党狐群[gǒu dǎng hú qún]

【解释】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同“狐群狗党”。

【出处】明·元心子《金雀记·投崖》:“差杀你狗党狐群,我怎肯丧志污红粉。”

【示例】狗党狐群招集易,呼朋引类便相亲。 ——《醒世缘弹词》第四回

2、董狐直笔[dǒng hú zhí bǐ]

【解释】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3、狗走狐淫[gǒu zǒu hú yín]

【解释】比喻卑劣淫乱。

4、奸同鬼蜮,行若狐鼠[jiān tóng guǐ yù,xíng ruò hú shǔ]

【解释】奸诈象鬼蜮,狡猾象狐鼠。比喻人恶劣到极点。

5、与狐议裘[yǔ hú yì qiú]

【解释】裘:毛皮。跟狐狸商量要剥它的做大衣。比喻谋求有损对方切身利益的事,对方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述赦》:“与狐议裘,无时焉可。”

6、解狐荐仇[xiè hú jiàn chóu]

【解释】解狐推荐仇人为相。比喻公正无私。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解狐荐其仇于简主以为相,其仇以为且幸释己民,乃因往拜谢,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曰:‘夫荐汝公也,以汝能当之也……故私怨不入公门。’”

7、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qiān jīn zhī qiú,fēi yī hú zhī yè]

【解释】价值千金的皮衣,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积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出处】《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代之智也。’”

【示例】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绮罗之辈,非养蚕之人。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衣服》

8、野狐外道[yě hú wài dào]

【解释】比喻欺世惑众但终无所成的异端邪说。

【出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

9、野狐参禅[yě hú cān chán]

【解释】野狐:佛家指不能妙悟禅道而堕入异端者。比喻欺世惑众但终无所成的异端邪说。

【出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

10、犬迹狐踪[quǎn jì hú zōng]

【解释】比喻低弱的身手。

【出处】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他每那祖宗是斑斓的大虫,料想俺将门下无犬迹狐踪。”

11、与狐谋裘[yǔ hú móu qiú]

【解释】裘:毛皮。跟狐狸商量要剥它的做大衣。比喻谋求有损对方切身利益的事,对方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述赦》:“与狐议裘,无时焉可。”

12、狗党狐朋[gǒu dǎng hú péng]

【解释】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同“狐朋狗党”。

【出处】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我是个诗坛酒社文章士,不比那狗党狐朋恶少年。”

13、豺狐之心[chái hú zhī xīn]

【解释】指有豺狼和狐狸那样的凶残、狡猾的心肠。

【出处】《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近闻楚王无道,遂发材(豺)狐之心,诛妾家破芒(亡)消。”

【示例】他的心肠就像豺狐之心一样。

14、篝火狐鸣[gōu huǒ hú míng]

【解释】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示例】后人把疑神见鬼等情,说做篝火狐鸣,便是引用陈胜、吴广的古典。 ——蔡东藩《前汉演义》第九回

15、衣狐坐熊[yì hú zuò xióng]

【解释】衣:穿。穿着狐皮衣服,坐在熊皮上。形容生活奢侈

【出处】《宋书·王僧达传》:“如使臣享厚禄,居重荣,衣狐坐熊,而无事于世者,固所不能安也。”

16、城狐社鼠[chéng hú shè shǔ]

【解释】社:土地庙。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权势作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而托焉,薰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晋书·谢鲲传》:“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

【示例】以事论,则现在的教育界中实无豺虎,但有些城狐社鼠之流,那是当然不能免的。 ——鲁迅《华盖集·“公理”的把戏》

17、一狐之腋[yī hú zhī yè]

【解释】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贵的东西。

【出处】《史记·赵世家》:“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示例】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三回

18、宵狐之腋[xiāo hú zhī yè]

【解释】宵:通“小”;腋:腋窝。小狐狸腋下的毛皮。比喻珍贵的东西。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19、虎党狐侪[hǔ dǎng hú chái]

【解释】比喻凶恶狡黠之辈。

【出处】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谁曾见这锦囊诗袋,却遮藏的虎党狐侪,只您这眉前眼后谁瞒过。道不的露尾藏头,怎撒乖,没处安排。”

20、兔死狐悲,物伤其类[tù sǐ hú bēi,wù shāng qí lèi]

【解释】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失败或死亡而感到悲伤。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21、鱼帛狐篝[yú bó hú gōu]

【解释】指借助鬼神制造舆论,以便起事。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示例】益之民穷变易煽,鱼帛狐篝竞潜结。 ——清·丘逢甲《戊申广州五月五日作》诗

22、狼顾狐疑[láng gù hú yí]

【解释】指左顾右昐,存有畏惧和犹豫之心。狼顾,狼走路时常常回头看;狐疑,狐狸本性多疑。

【出处】孙中山《布告全国同胞书》:“行事或虎头鼠尾,而存心复狼顾狐疑。”

23、鸨合狐绥[bǎo hé hú suí]

【解释】合:融洽;绥:独来独往,急于求偶的样子;鸨:比雁略大的一种鸟。比喻男女之间发生不正当的关系。

【出处】清·王韬《淞隐漫录·夜来香》:“女父母适并外出,招之入室,鸨合狐绥,遂成缱绻。”

24、犹豫狐疑[yóu yù hú yí]

【解释】犹豫:迟疑;狐疑:多疑。指生性多疑,拿不定主意。

【出处】战国·楚·屈原《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25、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qiān yáng zhī pí,bù rú yī hú zhī yè]

【解释】比喻众愚不如一贤。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大夫无罪,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谔谔,是以忧也。”

26、花狸狐哨[huā lǐ hú shào]

【解释】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或比喻人浮华而不实在。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2回:“我家是清凉瓦屋,不像这个害黄病的房子,花狸狐哨的门扇!”

27、虎威狐假[hǔ wēi hú jiǎ]

【解释】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出处】北周·庾信《哀江南诗》:“或以集翼鷃披,虎威狐假。”

28、鬼火狐鸣[guǐ huǒ hú míng]

【解释】鬼火闪烁,野狐悲鸣。形容阴森恐怖的荒野夜晚。

【出处】宋·黄庭坚《追忆余泊舟西江事次韵》:“人烟犬吠西山麓,鬼火狐鸣春竹丛。”

【示例】但见坟兆万接,迷目榛荒,鬼火狐鸣,骇人心目。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

29、董狐之笔[dǒng hú zhī bǐ]

【解释】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示例】《曾国藩》曾国荃对大哥的说法不服气。去年湘中士人公推王闿运撰湘军志。王闿运也扬言,为湘军修志一事非他莫属,他要秉董狐之笔,不溢美,不饰恶,为湘军存一信史。

30、与狐谋皮[yǔ hú móu pí]

【解释】谋:商量。跟狐狸商量要剥它的皮。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出处】晋·苻郎《苻子》:“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示例】如此时即奏筹遣漕船水手之议,是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皮,不惟无益反有碍也。 ——清·魏源《上江苏巡抚陆公论海漕书》

31、简落狐狸[jiǎn luò hú lí]

【解释】抓住狐狸。落,通“络”。比喻制裁奸邪小丑。

【出处】《后汉书·酷吏传·阳球》:“前虽纠诛王甫、段熲,盖简落狐狸,未足宣示天下。愿假臣一月,必令豺狼鸱枭各服其辜。”

【示例】公以国家之败由官邪也,方欲条品人物,简落狐狸,易危亡之辙。 ——清·黄宗羲《徐公神碑铭》

32、晏婴之狐裘[yàn yīng zhī hú qiú]

【解释】晏婴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比喻生活节俭。

【出处】《礼记·檀弓下》:“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车一乘。”

33、鱼帛狐声[yú bó hú shēng]

【解释】指借助鬼神制造舆论,以便起事。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34、鼠迹狐踪[shǔ jì hú zōng]

【解释】比喻人行踪鬼祟。

【出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估毕二》:“羽精忠大节,而世有责之备者;蒙鼠迹狐踪,而世有赞其能者。吾所为废书太息也。”

35、一狐之掖[yī hú zhī yè]

【解释】比喻珍贵的东西。同“一狐之腋”。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36、花丽狐哨[huā lì hú shào]

【解释】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或比喻人浮华而不实在。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20回:“他自己吃人在他跟前那等花丽狐哨,乔龙画虎的,两面三刀哄他,就是千好万好了。”

37、进退狐疑[jìn tuì hú yí]

【解释】进退两难,迟疑不决。

【出处】唐·李靖《李卫公兵法·将务兵谋》:“信任过说,一彼一此,进退狐疑,部伍狼籍。”

38、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qiān yì zhī qiú,fēi yī hú zhī bái]

【解释】镒:古时重量单位,合二十两;白:狐狸腋下的白毛皮。价值千金的皮衣,不是用一只狐狸的毛制成的。比喻治国需要众多人才的力量。

【出处】《墨子·亲士》:“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39、雉头狐腋[zhì tóu hú yè]

【解释】以雉头狐腋做成的裘衣。形容穿着讲究,生活奢侈。

【出处】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开善寺》:“晋室石崇乃是庶姓,犹能雉头狐腋,画卵雕薪;况我大魏天王,不为华侈?”

40、兔死狐悲[tù sǐ hú bēi]

【解释】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出处】《宋史·李全传》:“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芝焚蕙叹。”

【示例】鼋鸣而鳖应,兔死则狐悲。 ——明·田艺蘅《玉笑零音》

41、满腹狐疑[mǎn fù hú yí]

【解释】狐疑:象狐狸那样多疑。一肚子的疑惑。比喻疑惑不解的神态。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六回:“宝玉满腹狐疑,只得问道:‘姐姐说是妃子叫我,那妃子究竟是何人?’”

【示例】公子听如此说,便不好问,只是未免满腹狐疑。(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