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两栖蓼
名称出处:《贵州草药》
概况异名:小黄药(《贵州草药》)。
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两栖蓼的全草。
原植物:两栖蓼Polygonum amphibium L.
形态:多年生草本.常生水中。茎横走,无毛,节上生不定根。叶浮于水面,有长柄,叶片长圆形或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2.5~4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有时圆形,两面均无毛,表面有光泽,中脉下凹,背面主脉凸起,有数对与中脉近垂直的平行脉;叶柄由托叶鞘中部以上伸出;托鞘管状,长1~2cm,被短伏毛,先端截形,边缘有齿。花序穗状,紧密,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4cm,伸出水面,有时在总花梗基部侧生1个,较小花穗,总花梗较长;苞三角形,内含3~4朵花;花梗极短;花被粉红色,稀白色,5深裂,长约4mm,裂片卵状匙形,覆瓦状排裂;雄蕊通常5枚,与花被对生;花柱2个,基部合生;子房倒卵形,微扁平。果实褐黑色,倒卵形,两面凸起,长约2.5mm,有光泽。花期5~7月,果期7~8月。(图见《秦岭植物志》.147页.图123)
生境与分布:生于低海拔湖泊、池塘的静水或流的浅水中。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广布于亚洲和欧洲。
生药采集:夏、秋季采收全草。
化学性质含金丝桃甙、萹蓄甙、槲皮素、山柰酚、槲皮黄甙(Quercimeritr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绿原酸、咖啡酸及微量生物碱。
参考文献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00:20。
药性性味:苦,平。 《贵州草药》:“平,苦。”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痢疾,脚浮肿,疔疮。 《贵州草药》:“清热利湿。治痢疾,脚浮肿,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贵州草药》:“治疔疮:小黄药、野烟各9g,捣绒外敷。”
单方应用:《长白山植物药志》:“治痢疾:两栖蓼10~15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