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狗尾草

概况

异名:莠草、光明草(《纲目》),犬尾草、犬尾曲(《福建民间草药》),光明子(《药材名称》)。

基源:为禾本科狗尾草属植物狗尾草或全色狗尾草的全草。

原植物:狗尾草Setana viridis(L.)Beauv.(Panicum viride L.),又名莠(《诗经》),谷莠子(《植物名汇》),毛娃娃、毛嘟嘟、毛毛草(安徽、江苏)。西藏地区常用金色狗尾草Setaria glauca(L.)Beauv.〔Panicum glaucum L.,Setaria lutescens(Weig.)F.T.Hubb,〕

历史:《纲目》载:“莠草,秀而不实,故字从秀。穗形象狗尾故俗名狗尾,其茎治目痛,故方士称为光明草。”又曰:“原野垣墙多生之。苗叶似粟而小,其穗亦似粟,黄白色两无实。”《植物名实图考》载:“莠,俗呼狗尾草,《救荒本草》收之,今北地饥年,亦碾其实作饭充饥,亦呼云莠草子,其茎可去赘瘤。”以上所述,符合本品。

形态:一年生草本。秆直立或基部膝曲,高20~100cm。叶鞘较松弛,无毛或具柔毛;叶舌极短;叶片扁平,顶端渐尖,基部略呈钝圆形或渐窄,长(3)5~30cm,宽2~15mm,通常无毛。圆锥花序紧密呈圆柱形,长2~15(~20)cm,微弯垂或直立;刚毛长4~12mm,粗糙,绿黄色或变紫色;小穗椭圆形,先端钝,长2~2.5mm;第一颖卵形,长约为小穗的1/3,具3脉,第二颖几与小穗等长,具5~7脉,第一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7脉,并具1狭窄的内稃;第二小花长圆形,顶端钝,具细点状皱纹,成熟时不太肿胀。花果期夏秋季。(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1076页.图657)

生境与分布:生长于荒野、道路旁。广布于世界各地。

金色狗尾草与狗尾草的主要区别为花序金黄色或稍带褐色,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3~1/2;第二颖长为小穗的1/2~2/3,第二外稃背部极隆起,具明显的横皱纹。花果期6~10月。(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712页.图660)常生长于田野道路边。广布于全中国。欧亚大陆温带和热带之高纬度区域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

鲜叶含草酸镁。全草含20%戊聚糖,未成熟的种子含脱落酸(AbscisiC acid)。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21。

药性

性味:①《陆川本草》:“凉,淡。” ②《四川中药志》:“平,淡。”

功效:除热,去湿,消肿。

主治:痈肿,疮癣,赤眼。 ①《纲目》:“治疣目,贯发,穿之即干灭也。凡赤眼拳毛倒睫者,翻转目睑,以一二茎蘸水戛去恶血。” ②《纲目拾遗》:“治疔痈癣。面上生癣,取草数茎揉软,不时搓之。”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治目疾。又用治(疣)子。” ④《陆川本草》:“去湿,消肿。治黄水疮。” ⑤《重庆草药》:“治目疾流泪起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鲜品30~60g)。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福建药物志》:“治小儿肝热:鲜狗尾草15~30g,绿萼梅6g,冰糖5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周益生家宝方》:“治羊毛癍(一名羊毛痧):以狗尾草煎汤内服,外用银针挑破红瘰,用麻线挤出瘰中白丝如羊毛状者,否则胀孔。” ②《草木便方》:“治拳毛倒睫翻眼睑:狗尾草15~30g,水煎服或熏洗。” ③《福建药物志》:“治痢疾:狗尾草全草15~30g,水煎服。” ④《福建药物志》:“治疟疾:狗尾草种子15g,研末开水冲服。” ⑤《福建药物志》:“治疣:取狗尾草花序轴,先端剪成斜尖,酒精消毒后,以‘+’字形刺透疣基底,剪掉暴露疣外面的花序轴,以胶布固定,7天后即可脱落。” ⑥《福建药物志》:“治百日咳:狗尾草30g,黄独9g,水煎服。”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颈淋巴结结核(已溃破者):狗尾草1000g,将全草洗净,放锅内加水至浸没草为度。煮沸约1小时后,用2层纱布过滤,取其滤液再熬成膏(呈黑褐色)。将膏涂纱布上贴患处,隔日换1次。”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热感冒,砂眼,小便不利:狗尾草15~30g,水煎服。” ⑨《山西中草药》:“治目赤,灼痛,羞明:狗尾草30~90g,菊花15g,水煎服。” ⑩《山西中草药》:“治骨结核:狗尾草全草适量,熬膏外敷。” ⑾《山西中草药》:“治淋茎中痛:狗尾草30g,用米泔水煎服。” ⑿《陕西中草药》:“治小儿发热:狗尾草30g,水煎加冰糖服。” ⒀《广西本草选编》:“治急性肝炎,阴道炎,风疹:狗尾草15~30g,水煎服。” ⒁《广西本草选编》:“治黄水疮:狗尾草水煎外洗。”

食疗:①《分类草药性》:“治远年眼目不明:狗尾草研末,蒸羊肝服。” ②《山西中草药》:“治小儿疳积:狗尾草31g,猪肝或瘦猪肉62g,炖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