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美人蕉根
名称出处:《枫窗小牍》、《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异名:木蕉(《生草药性备要》),虎头蕉(《本草纲目拾遗》)、观音姜(《南宁市药物志》),小芭蕉(《四川中药志》)。
基源:为美人蕉科美人蕉属植物美人蕉的干燥根茎。美人蕉属全世界约55种;中国原产的美人蕉1种,药用。此外引入种植的约8种,大部供庭园观赏用。
原植物:美人蕉Canna indica L.(C.chinensis Willd.)
历史:《植物名实图考》引《枫窗小牍》谓:“广中美人蕉大都不能过露节,唯郑皇后宅中鲜芪倍常,盆盎溢坐,不独过冬,更能作花。”又引群芳谱谓:“美人蕉产福建福州府者,其花四时皆开,深红照眼,经月不谢,中心一朵,晓生甘露。”按其叙述及附图应为本种。
形态:植株全部绿色,高可达1.5m,有粗壮的根茎。叶片卵状长圆形、长10~30cm、宽达10cm。总状花序疏花;略超出于叶片之上;花红色,单生;苞片卵形,绿色,长约1.2cm;萼片3,披针形,长约1cm,绿色而有时染红;花冠管长不及1cm,花冠裂片披针形,长3~35cm,绿色或红色;外轮退化雄蕊3~2枚,鲜红色,其中2枚倒披针形,长3.5~4cm,宽5~7mm,另一枚如存在则特别小,长1.5cm,宽仅1mm;唇瓣披针形,长3cm,弯曲;发育雄蕊长2.5cm,花药室长6mm;花柱扁平,长3cm,一半和发育雄蕊的花丝连合。蒴果绿色,长卵形,有软刺,长1.2~1.8cm。花果期3~12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599页.图8027)
生境与分布:中国南北各地常有栽培。
生药采集:全年可采挖根茎,去净茎叶,晒干或鲜用。
化学性质根茎含淀粉、脂肪、生物碱、树胶。叶含挥发油及绿原酸。
参考文献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72。
药理①保肝作用 小鼠ig1∶5本品煎剂15ml/kg,给药5d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预防作用,给药8d有治疗作用,均能显著加速中毒小鼠血清溴磺酞钠的清除。提示煎剂对四氯化碳肝损伤有保护作用[1]。 ②利胆作用 结扎胆囊,胆总管引流的麻醉犬iv煎剂(1∶5)1ml/kg,肝脏分泌胆汁量明显增加,并且作用迅速,高峰在iv后30min,持续约1h,显示利胆作用[1]。含酚性物质的1∶10提取物1ml/kg iv也能使麻醉犬胆汁流量迅速增加。表明其利胆有效成分在所含酚性物质中。该酚性提取物对不结扎胆囊管的麻碎犬也有利胆作用。而阿托品此时无效,提示其利胆作用不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所引起。给药后胆汁中胆红素含量略有增高,说明本品不是一个水利胆剂[2]。 ③对肠肌的作用 在50ml营养液的麦氏浴槽中加入1∶5~1∶10煎剂1.5~2.0ml,可使家兔离体肠肌紧张性降低、收缩幅度变小,并能对抗乙酰胆碱和氯化钡引起的肠肌收缩,表明对肠肌的松弛作用主要是直接作用[1]。 ④对血压的影响 麻醉犬iv 1∶10煎剂1ml/kg,血压随即下降,1~4min降至最低点,然后逐步回升,10min左右恢复正常[1]。
毒性:小鼠ig煎剂400g(生药)/kg(相当于临床用量的200倍)未出现毒性反应,同等剂量ip,观察24h无死亡。大鼠ig1∶5或1∶2煎剂0.7ml/kg,连续4wk,其体重、血象、肝肾功能及主要器官的组织学检查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1]。
参考文献[1] 中草药通讯1979;(12):22。[2] 药学通报 1983;8(3):34。
药性性味:苦,寒。 ①《生草药性备要》:“涩,寒。” ②《南宁市药物志》:“甘、辛、微涩。有小毒。” ③《四川中药志》:“寒,苦、涩。”
主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久痢,咯血,血崩,白带,月经不调,疮毒痈肿。 ①《生草药性备要》:“退热毒,敷大疮,又利小水。” ②《南宁市药物志》:收敛、驱痰。治久痢,咯血,神经痛。” ③《四川中药志》:“补肾虚。治血崩,白带,月经不调,痈毒初起红肿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重庆草药》:“治小儿肚胀发热:小芭蕉头花叶、过路黄各等份。生捣绒,炒热,包肚子。”
单方应用:中草药通讯 1972;(4):“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取美人蕉鲜根60~120g(最大量不超过250g)。水煎1次,早晚分服,20天为1疗程。服药时忌吃鱼虾、辛辣和荤菜、荤油。”
食疗:①《四川中药志》:“治红崩:小芭蕉头、映山红。炖鸡服。” ②《四川中药志》:“治红崩、白带、虚火牙痛:小芭蕉头、糯米。炖鸡服。” ③《四川中药志》:“治白带:小芭蕉头,小过路黄。炖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