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ongxia
[外文]:spiny lobster
甲壳动物(Crustacea)十足目 (Decapoda)龙虾科( Palinuridae)的统称。因体形及运动方式似神话中的龙而得名。名贵的水产品。
种类和分布世界龙虾主要经济种有美洲龙虾(Panulirus argus)、澳洲龙虾、欧龙虾(P.vulgaris)以及岩龙虾 (Jasus verreauxi)等。多数种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区。中国有中国龙虾 (P.stimpsoni)、波纹龙虾(P.homarus)、锦绣龙虾(P.ornatus)、密毛龙虾(P.penicillatus)、日本龙虾 (P.japonicus)、长足龙虾(P.longipes)、黄斑龙虾(P.polyphagus)、杂色龙虾(P.versicolor)以及脊龙虾(Linuparus trigonus)等种类,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沿海。其中中国龙虾是最重要的经济种。
形态龙虾身体粗壮,壳坚厚。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多数种类头胸甲表面密布粗棘,前端不具额角,也无眼眶,但具1对粗大的眼上刺。第1触角柄部细长,分3节,末端生出内、外两鞭;第2触角柄部粗壮,亦分3节,具大强棘,末端为一遍生小刺的长鞭。柄部第1节的基部内侧突出,与额板侧缘的隆脊相接触,构成特殊的摩擦发声器。5对步足形状相似,末端呈爪状,惟雌性第5步足末端形成假螯,是识别雌雄特征之一。腹部较短小,两性皆不具第 1腹肢,第2~5腹肢呈叶片状。雄性腹肢十分退化,单肢,无内肢,雌性双肢,内、外肢较发达,形成抱卵器官,这是识别雌雄的又一明显特征。尾肢宽阔,与宽大亚方形尾节形成强大的尾扇。
生物学特性龙虾多生活在多岩礁的浅水区,栖于几米至几十米深的岩礁缝隙、洞穴、乱石堆、珊瑚丛中。脊龙虾多栖于水深 100米左右的泥沙底外海。因活动能力较差,一些附着生物如茗荷类、薮枝螅、苔藓虫等常附着在其头胸甲、触角柄等处。龙虾夜间外出觅食,白天多隐于岩缝中,两对触角和头部显露洞外。第2触角向前摆动或呈“八”字分开,或作圈式转动。行动迟缓,依靠步足爬行。遇敌害时第 2触角基部的摩擦发声器连续发出“吱吱”声,同时启动步足避开对方;受惊时常屈腹后跃。杂食性,以小型双壳类、多毛类、小蟹等底栖生物为食,食量很大,耐饥能力也强。
龙虾在夏、秋两季繁殖,产出的卵抱于雌虾腹部,产卵量几十万至一百万粒。卵小、球形,有卵柄,缠绕成葡萄状,附于雌虾第2腹肢后面及第3~5腹肢的前、后两面。刚产出的卵色泽橙红、鲜艳,以后随胚胎发育卵色不断变化,至发育后期,卵色淡至肉色而近于透明。中国龙虾在水温28~30℃时,从抱卵到孵出幼体历时12天左右,多数个体一次孵化完毕,但也有分批孵化现象。雌虾孵出幼体后,时隔10天至半月可再次抱卵。刚孵出的幼体头胸部宽大,腹部短小,附肢细长,体形似压扁的蜘蛛,薄如叶片,称为叶状幼体。它依靠第3颚足及第1、2步足羽状外肢进行运动时,常头部朝下,身体翻转,或以退为进。幼体浮游期较长,能借海流漂到很远的海区。这是多数龙虾分布范围较广的原因之一。叶状幼体要经过10次以上蜕皮变态始成为游龙虾期。游龙虾期腹部延长,分节明显,腹肢及尾扇已经形成,须再经过一段游动生活后才定居海底。
生产龙虾主要用拖网、刺网捕捞或以虾笼、虾篓诱捕。中国东南沿海可全年捕捞。在用延绳钓捕鱼时也可捕到龙虾。广东多在夏、秋两季潜水抓捕,也有用罾网、手钓或笼捕的。
龙虾的人工养殖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人工控制水温及其他环境因素条件下进行强化饲养,一般在两年至两年半时间内,可将3厘米左右的小龙虾养到重0.5千克左右。
龙虾可食部分约占体重的60%,蛋白质含量较高,磷的含量也很丰富。活虾可鲜销或速冻后销售。龙虾也可入药,多种龙虾的肉和壳与其他药物配合,可用于治神经衰弱、手足搐搦、皮肤溃疡等。由龙虾壳制成的工艺品也深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