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了言不由衷、和衷共济等含“衷”的成语12个,其中“衷”结尾的成语4个,“衷”在中间的成语8个,包括成语的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衷”结尾的成语1、言不由衷[yán bù yóu zhōng]
【解释】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出处】《左传·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示例】旋复下一通令,洋洋洒洒,约一二千言,小子因他言不由衷,不愿详录。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八回
2、天诱其衷[tiān yuò qí zhōng]
【解释】衷:内心。上天开导其心意,使之悔悟。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天祸卫国,君臣不协,以及此忧也。今天诱其衷,使降心以相从也。”
【示例】宋·沈作喆《寓简》第七卷:“古人谓事顺成而计工,曰天诱其衷。”
3、无动于衷[wú dòng yú zhōng]
【解释】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以至顶到如今,偏偏碰着这位制军是不轻容易见客的,他见也好,不见也好,便也漠然无动于中了。”
【示例】面对集体财产遭到大火的威胁,我们怎么能无动于衷呢?
4、信不由衷[xìn bù yóu zhōng]
【解释】信:诚实;衷:内心。诚实不是出自内心。比喻假意敷衍。
【出处】《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一国志·魏志·臧洪传》:“然犹复云云者,仆以是知足下之言,信不由衷,将以救祸也。”
【示例】败之自彼,信不由衷,信不由衷。 ——《宋史·林栗传》
“衷”在中间的成语1、和衷共济[hé zhōng gòng jì]
【解释】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出处】《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示例】他见了启事便跑到书店里来,谈了些和衷共济的话。 ——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
2、言由衷发[yán yóu zhōng fā]
【解释】衷:内心。言语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指口说的和心想的一致。
【出处】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即投赠名公巨卿,或感其知,或颂其德,或纪其功,或述其义,但使言由衷发,无溢美逾分之词。”
3、合衷共济[hé zhōng gòng jì]
【解释】犹言同心协力。
【出处】谢彬《民国政党史》第四节:“进步党亦感两党提携之必要,故遇事胥能合衷共济。”
4、莫衷一是[mò zhōng yī shì]
【解释】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诸将或言固守待援,或言决一死战,或言到临安求救。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示例】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5、莫衷壹是[mò zhōng yī shì]
【解释】莫:不,还是;衷:折衷,断定;是:对。不知哪个是正确。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出处】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演讲》:“主张个人主义者,莫不反对社会主义,主张社会主义者,又莫不反对个人主义,聚讼纷纭,莫衷壹是。”
6、倾吐衷肠[qīng tǔ zhōng cháng]
【解释】完全吐露出内心的真实思想或心理状态。
【示例】她很想跟你倾吐衷肠。
7、由衷之言[yóu zhōng zhī yán]
【解释】衷:内心。出自内心的话。
【出处】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
【示例】这番话是我的由衷之言。
8、没衷一是[mò zhōng yī shì]
【解释】衷:折中。指意见纷歧,不能决定哪一方面对。
【出处】郭沫若《盲肠炎·一个伟大的教训》:“就我见闻所及,论者的意见仍属没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