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欧姆,G.S.

图

德国物理学家。1787年3月16日生于巴伐利亚的埃朗根。1811年毕业于埃朗根大学并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在班贝格等地的中学任教。1817~1826年在科隆大学预科教授数学和物理学,以后在柏林从事研究并任教,1833年任纽伦堡综合技术学校物理学教授。1849年任慕尼黑大学教授,直到1854年7月6日在慕尼黑逝世。

欧姆最重要的贡献是建立电路定律。在H.戴维和A.-C.贝可勒尔(见贝可勒尔家族)等人关于电导率实验的影响下,欧姆于1825年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实验。他父亲是个对科学感兴趣的锁匠,曾教会他一些金属加工的技能。这使他能拉制细长的金属丝,测定出几种金属的相对电导率。用同样材料不同粗细的导线所做的实验,使他得出:如果导线的长度和横截面成正比,则它们的电导率相同。他设计了利用电流通过导线的磁效应引起磁针偏转而显示电流大小的仪器,用来研究电流与导线长度的关系。由于当时使用伏打电池,电流极不稳定;后来在J.C.波根多夫的建议下,他采用铜-铋组成的温差电偶作电源,才克服了这个困难,得到了满意的实验结果。他总结出一个关系式,式中X是流经长度为x的导体中的电流的大小,a和b都是常数,a取决于电偶材料和温差的“策动力”,b取决于电偶本身以及电路其余部分的阻力。欧姆于1826年2月发表有这一结果的论文,文中还解释了由他和戴维等人提出的关于电导率的问题。两个月后,欧姆在另一篇论文中将上述关系式简化为X=A/L,式中A为某一导体电路上"所有电张力的总和"(即该导体两端的电势差),L为该导体的“等效长度”(相当于电阻)。以上关系式就是现在闻名的欧姆定律。(见彩图)。

G.S.欧姆(1787-1854)的实验装置(悬挂着的磁针可指示电流的大小)

欧姆受到J.B.J.傅里叶关于热传导研究的启发,将电的流动和热的流动二者作了比较;建立了欧姆定律的理论。不久写成《伽伐尼电路:数学研究》一书,1927年出版。这部著作后来比他在1826年的实验研究更加闻名。

但直到七八年后,欧姆的电学研究成果,才逐渐受到重视,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科普利奖章,1842年被聘为国外会员;1845年被接纳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电阻的单位欧姆,是为了纪念他而以他的姓氏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