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毛腿夜鹰的简介、地理分布、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叫声、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毛腿夜鹰的图片

毛腿夜鹰(学名:Lyncornis macrotis,英文名:Great Eared Nightjar)是夜鹰科大毛腿夜鹰属的鸟类。

毛腿夜鹰Eurostopodus macrotis,体型非常大(40厘米)且具深褐色横斑的夜鹰。耳羽簇极显眼,顶冠皮黄褐色,较头部其他部位色淡。 虹膜-褐色;嘴-角质色;脚-褐色。分布于云南西部和南部,习性似其他夜鹰。

中文学名:毛腿夜鹰

拉丁学名:Lyncornis macrotis

英文俗名:Great Eared Nightjar

命名作者:Vigors, 1831

中文目名: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

中文科名:夜鹰科(Caprimulgidae)

中文属名:大毛腿夜鹰属(Lyncorni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also Sulawesi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5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毛腿夜鹰毛腿夜鹰

全长280~281毫米。上体灰褐色,密杂以黑色虫蠹状斑和条纹;后颈两侧淡棕色纵斑;飞羽黑褐色,中央尾羽灰褐色,杂以黑褐色云石状细斑,相间黑色横斑;外侧尾羽黑褐色,具棕红虫蚀斑及白色端斑;头侧、颏和喉黑褐色;喉部中央纯白,缀以棕色细斑;胸褐色,密布浅棕色点或横斑。雌鸟尾羽无白斑。栖于灌木林或草坡。黄昏时在村寨附近低空飞捕昆虫为食。分布于云南西部(留鸟)。

地理分布毛腿夜鹰分布毛腿夜鹰分布

现分布于中国云南(留鸟)、东南亚、南亚等地。

外形特征

体形较大;头顶具较大的黑色斑块,眼后有一对较长的耳突;上体棕黄,下体黑褐;无嘴须;跗跖全被羽。

毛腿夜鹰毛腿夜鹰

形态特征

[雌性成鸟]头顶棕黄,具细而密的暗褐色虫蠹状纹,头顶中央具较大黑褐色椭圆形斑块,后颈具一棕黄色领斑;

眼后耳突明显,耳突前部与头顶同色,后部呈黑褐色,先端棕黄而具黑褐色虫蠹状纹;

背、肩羽、翼上覆羽及内侧飞羽呈棕黄色与暗褐色相混成虫蠹状杂斑,上背渲染较多棕红色,并具较大的黑色块斑,肩羽杂有棕红色横斑的大型黑斑,外侧大覆羽与初级覆羽为棕红色与黑褐色虫蠹状斑杂;

初级飞羽及外侧次级飞羽黑褐,具棕红色而杂有黑色的横斑;

尾羽具宽阔的棕红色和黑色相间的带斑,黑色横斑上杂有皮黄色点斑,棕红色带斑上杂有黑色点斑;

眼先及头侧呈棕红色和黑色虫蠹状斑杂状;

颏、喉及胸黑色,杂棕红色横斑,喉具一大型白色喉斑;

下体余部黑色而具棕黄色横斑;

尾下覆羽棕黄而杂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

虹膜褐色;

嘴浅红褐,鼻孔和嘴尖黑褐;

跗跖和趾肉褐色。

生活习性

似其他夜鹰。滑翔时似鹞。喜林缘及开阔的灌木丛。黄昏时常见飞于森林上空。

叫声

叫声,响亮的、3~4个音节的哨音pit, pee-wheeoow。第一音节短,有时听不到;第二音节见长,音调下降;第三音节也长,上扬后收尾。

亚种分化

本种现共分5个亚种。中国仅1个:E.m.cerviniceps(云南亚种)。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