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千里光
名称出处:《图经本草》
概况异名:千里及(《本草拾遗》),千里急(《本草图经》),眼明草(《履巉岩本草》),九里光(《滇南本草》),九里明(《生草药性备要》),黄花草(《纲目拾遗》),一扫光(《分类草药性》),白苏杆(《湖南药物志》),箭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软藤黄花草(《福建中草药》)。
基源:为菊科千里光属植物千里光的全草。千里光属全世界约1200种,中国约160种。
原植物: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ex D.Don〔Senecio chinensis(Spr.)DC.〕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草拾遗》,称千里及,《证类本草》转引《图经本草》:“千里光生筠州浅山及路旁,味苦甘寒无毒,叶似菊叶而长,枝干圆而青,背有毛,春生苗,秋生茎叶,有花黄色……退热、明目。”对照其附图筠州千里光图与《本草拾遗》所述千里及基本一致。《滇南本草》、《纲目》也有记载。《植物名实图考》载:“千里及《本草拾遗》始著录,《图经本草》千里光,千里及,形状如一,李时珍并之,良是……今俚医用以治目,呼九里明。”其附图与本种相似。
形态:蔓生草本。茎曲折,长2~5m,多分枝。叶形多变异,通常长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有时叶下部有2~4对深裂片,似大头羽状分裂,长4~9cm,宽2~4.5cm顶端长渐尖,基部截形、心形或戟形,无毛或背面被疏短毛。头状花序多数,在茎及枝端排列成复总状伞房花序;花序梗通常开展,密被微毛,有线形苞片;总苞钟状,长5~7cm,基部有几枚线形小苞片,总苞片12~14枚,线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带红色;舌状花长8~9mm,舌片宽1.5~2mm,黄色,顶端3细齿,具4脉;管状花黄色,花药基部无尾。瘦果圆柱形,被短毛,有沟纹;冠毛白色,与管状花近等长。花果期3~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572.图6558)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00~3500m的山坡灌丛、林下、路旁或草丛中;分布于中国除东北、新疆、内蒙古外,其它地区。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中南半岛、菲律宾和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宜温暖气候,适应性强,耐干旱又耐潮湿;对土壤要求不严。用种子繁殖。于3月中、下旬播种,按行株距各27cm点播,或条播育苗,深3cm左右,每亩用种量150~250g。播种时需用草木灰或细土掺混后进行。苗出齐后,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和追肥。每穴留苗1~2株。每年结合除草,追施人畜粪水或尿素肥1~2次。亦可用扦插或压条繁殖。
采集:夏、秋季采收,扎成小把或切段,晒干。药材产江苏、浙江、广西、四川等地。
鉴别
性状:全草长60~100cm,或切成2~3cm长的短段。茎细长,圆柱形,直径2~7mm,表面深棕色或黄棕色,具细纵棱;质坚脆,易折断,断面髓部发达,白色。叶多卷缩破碎,展开后呈椭圆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暗绿色或灰棕色,质脆。有时枝梢带有枯黄色头状花序。瘦果成熟时则露出白色冠毛。气微,味苦。以叶多、色绿为佳。
显微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扁平,呈类长方形;栅栏组织为1列狭长细胞,排列整齐,海绵组织为多列细胞;下表皮细胞类方形或类长方形;上、下表皮均可见腺毛。主脉维管束外韧型,维管束周围为薄壁细胞,靠近下表皮有2~4列厚角细胞。 叶表面观:下表皮细胞呈深波状弯曲,具多数气孔;气孔呈长圆形,副卫细胞3~6个不定式;着生多数非腺毛,上表皮细胞比下表皮细胞略大,微波状至波状弯曲;气孔少见;并有非腺毛2~12细胞长约至270μm,直径12~31μm,基部细胞膨大,大多弯曲,少数较平直,顶端细胞渐尖或钝圆,有的膨大成椭圆形、半圆形或类圆形,有的中部或顶部细胞缢缩,壁稍增厚,可见疣状突起。细胞中常含有淡黄色油状物。(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164-165)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拣去杂质,洒上清水,待软切成3~4mm段片,晒干。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蛀。
化学性质含大量的毛茛黄素(Flavoxanthin)、菊黄质(Chrysan-themaxanthin)、β-胡萝卜素[1]及氢醌(Hydroquinone)、对羟基苯乙酸、香荚兰酸(Vanillic acid)、水杨酸、焦粘酸(Pyromucic acid)[2]。此外,还有千里光林碱(Senecionine)和千里光非林碱(Senecipylline)[3]。
参考文献[1] CA 1976;67:97659r 。[2] 药学学报 1980;15(8):503 。[3] CA 1977;86:136368j。
药理所含酚酸(对羟基苯乙酸、氢醌等)有抗菌作用[1,2]。国外有些种的千里光含一种特殊的生物碱(千里光生物碱),化学上属双稠吡咯酮类。曾经过广泛的研究,对肝、肺有严重毒性,人、畜食之可中毒致死[3]。
参考文献[1] 药学学报 1980;15(8):503 。[2]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14 。[3]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5。
药性性味:苦,凉。 ①《本草拾遗》:“苦,平。有小毒。” ②《图经本草》:“苦、甘,寒。” ③《本草药性备要》:“涩、苦,平,微寒。”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苦、辛,凉。” ⑤《中药志》:“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明目,杀虫止痒。
主治:风热感冒,目赤肿痛,伤寒,菌痢,大叶性肺炎,扁桃体炎,肠炎,黄疸,泄泻痢疾,痈肿疖毒,丹毒,瘅疮,湿疹,烫伤,滴虫性阴道炎,败血症。 ①《本草拾遗》:“主疫气,结黄,疟瘴,蛊毒,煮服之吐下,亦捣敷疮、虫蛇犬等咬伤处。” ②《图经本草》:“与甘草煮作饮服,退热明目。花、叶:治眼有效。” ③《滇南本草》:“洗疥癣癞疮,去皮肤风热。” ④《纲目》:“同小青煎服,治赤痢腹痛。” ⑤《生草药性备要》:“治疳疔,消热毒。治小儿胎毒,黄脓白泡,敷毒疮,捣汁和猪胆熬膏,擦腐烂患疮,生肌去腐。” ⑥《百草镜》:“治目清,去红丝白障,迎风流泪。” ⑦《采药志》:“治时疫,赤鼻,聤耳,火眼,诸疮疖肿毒破烂及鹅掌风。合千里光膏,点赤眼,贴杨梅疮。” ⑧《纲目拾遗》:“明目去星障。煎汤浴疮疡。狗咬以千里膏掺粉霜贴之。治蛇伤。” ⑨《四川中药志》:“杀虫止痒。治瘰疬及一切皮肤痒疹(外洗)。” ⑩《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咽喉肿痛。” ⑾《贵州草药》:“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治风热感冒,急性风湿性关节痛,无名肿毒,痔疮,肾囊风,湿疹。” ⑿《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肝明目。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炎,肺炎,眼结膜炎,痢疾,肠炎,阑尾炎,急性淋巴管炎,丹毒,疖肿,湿疹,过敏性皮炎,痔疮。” ⒀《中药大辞典》:“清热,解毒,杀虫,明目。治各种急性炎症性疾病,风火赤眼,目翳,伤寒,菌痢,大叶肺炎,扁桃体炎,肠炎,黄疸,流行性感冒,毒血症,败血症,痈肿疖毒,干湿癣疮,丹毒,湿疹,烫伤,滴虫性阴道炎。” ⒁《中草药学》:“清热解毒,凉血明目。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急性肠炎,急性菌痢,急性阑尾炎,急性、亚急性结膜炎,湿疹,皮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外用:煎水熏洗,点眼有眼药水。
使用注意:中寒泄泻者勿服。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野菊花、牡丹皮,治疮毒痈肿,丹毒,肠痈等热毒证。 ②配土茯苓、叶下珠,治钩端螺旋体病。 ③配夏枯草、野菊花,治目赤肿痛。
方选和验方: ①江西《草药手册》:“治各种急性炎症疾病,菌痢,毒血症,败血症,肠伤寒,绿脓杆菌感染:千里光、蒲公英、二叶葎、积雪草、白茅根、叶下珠、金银花藤叶各15g。水煎服。每6小时1次。” ②《四川中药志》:“治顽固性荨麻疹:千里光30g,虎杖30g,虎耳草30g,水煎服。” ③《四川中药志》:“治目赤肿痛,眼雾:千里光30g,蝉蜕10g,木贼10g,野菊花15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经验良方》:“治烂睑风眼:笋箬包千里光草煨熟,捻入眼中。” ②《江西民间草药》:“治风火眼痛:千里光60g,煎水熏洗。” ③《江西民间草药》:“治痈疽疮毒:千里光(鲜)30g,水煎服;另用千里光(鲜),适量,水煎外洗;再用千里光(鲜)适量,捣烂外敷。” ④《江西民间草药》:“治干湿癣疮,湿疹日久不愈者:千里光,水煎2次,过滤。再将两次煎成之汁混合,文火浓缩成膏。用时稍加开水或麻油,稀释如稀糊状,搽擦患处,1日2次。婴儿胎癣勿用。” ⑤《江西民间草药》:“治脚趾间湿痒,肛门痒,阴道痒:千里光适量,煎水洗患处。” ⑥《江西民间草药》:“治鹅掌风,头癣,干湿癣疮:千里光、苍耳草全草等份,煎汁浓缩成膏,搽患处。” ⑦《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阴囊皮肤流水奇痒:千里光捣烂,水煎去渣,再用文火煎成稠膏状,调乌桕油,涂患处。” ⑧江西《草药手册》:“治流感:千里光鲜全草30~60g,水煎服。” ⑨《四川中药志》:“治急性阑尾炎,急性肠炎:千里光全草500g,加水适量,煎沸后15分钟再过滤,滤液浓缩至500ml。成人每次服20~30ml,小儿10~20ml。每日3次,连续5~7天。或用千里光片,每次3片,1日4次,口服。” ⑩《四川中药志》:“治目赤肿痛,眼雾:50%千里光眼药水,滴眼,每2~4小时1次。” ⑾《四川中药志》:“治痈、疖、疔、犬和蛇咬伤:千里光适量,捣烂,外敷。” ⑿《青岛中草药手册》:“治砂眼、疥疮,肿毒:千里光60g,水煎洗。” ⒀《福建药物志》:“治疔、疖:鲜千里光30g,水煎服。另取千里光鲜叶30g,雄黄末3g。共捣烂敷伤处。亦可用千里光、扛板归、苍耳草各30g,水煎洗患处。”
食疗:①《江西民间草药》:“千里光30g,鸡肝1个,同炖服。治鸡盲。” ②江西《草药手册》:“治疟疾:千里光,红糖,甜酒糟,共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