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脑桥

脑干的中段,位于小脑下方延髓和中脑之间,前后缘有横沟为界,其腹侧面(基底部)显著凸出,可见由横行纤维构成的连接小脑左右两侧的桥样结构,因此得名。

脑桥的内部有横行交叉的纤维吏叫斜方体,属听觉纤维。它将脑桥分成背腹两部,背侧部,称脑桥背盖,腹侧底部称脑桥基底部。背盖部为延髓的延续。是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的部分,结构复杂,上与中脑连接,内部含有脑干网状结构、上行和下行传导束及Ⅴ~Ⅷ对颅神经核;基底部在种系发生上较新,是随大脑与小脑半球建立联系后出现的,其膨大部分内含脑桥核及由此核发出的纤维,锥体束也在其中通过。脑桥的背面露于第Ⅳ脑室成为第Ⅳ脑室底。两侧与小脑以小脑上脚(结合臂)和小脑中脚(脑桥臂)为界。

生理功能

至今还不完全清楚。已发现的主要结果归纳如下。

参加呼吸节律的控制

脑桥的网状结构是呼吸中枢的组成部分。脑桥的头端1/3区域内,有调整延髓呼吸中枢节律性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做呼吸调整中枢,它能抑制延髓吸气中枢的紧张性活动,使吸气向呼气转化。

脑桥调整中枢内除了有呼气神经元和吸气神经元以外,还有较多的跨时相神经元。它与延髓呼吸中枢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一般认为它在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功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脑桥参与调节呼吸节律(见呼吸),如吸气切断机制就与脑桥有关。

参与对肌紧张和肌肉运动的调节

肌紧张和肌肉运动是由脑干网状结构控制的。脑桥网状核是网状结构易化区域之一。脑桥的被盖和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中脑中央灰质以及下丘脑后部和丘脑中缝核群等共同对同侧伸肌起调节作用,主要是易化性影响。另外,在大脑-脑桥-小脑之间形成一个环形联系,共同协调肌肉运动。

脑桥内一些神经核团耳蜗、前庭神经核

与听觉、姿势、肌张力和身体维持平衡有关(见听觉、前庭器官);其中前庭核与延髓网状结构自主性功能中枢之间有密切联系,因此,当前庭核有病变时,常并发一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如恶心、呕吐、心搏徐缓、出汗过多、血压下降以及眼球震颤等。

脑桥内的三叉神经核部分与其他脑神经核发生联系,参与角膜反射、 喷嚏反射、 流涎反射、流泪反射以及眼-心反射等。

面神经核及展神经核

分别与面部表情及眼球运动有关。

脑桥的色素核(nucleus pigmentosus pontis)

也叫蓝斑。位于脑桥上部第Ⅳ脑室底灰质的外侧部,由致密的、含色素的神经元组成。核团下部位置表浅,接近菱形窝表面透视出青灰色斑,故名。过去认为蓝斑与呼吸调节有关,近年来应用荧光组织化学技术证明,此核是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主要集中处。此核发出上行纤维投射至大脑皮层与维持觉醒状态有关。下行纤维参与调节躯体及内脏活动,也是痛与镇痛过程中的一个联系环节。

脑桥的中缝核(nucleus raphe pontis)

从延髓下端到中脑尖端,脑干中缝两旁有相对集中的核团,主要由中、小型细胞组成。人、猫、兔、鼠的中缝核仅有发育程度上的差异,基本的形态、位置大致相同。脑桥中缝核是脑干中缝核群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的5-羟色胺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中缝核及其附近网状结核内,是脑内合成5-羟色胺的主要部位。它们与脊髓和脑的各级水平联系相当广泛,功能多样:中缝核的脊髓后角的色胺能下行通路,属下行性中枢抑制通路,可能是抑制后角的痛觉传入,从而参与痛与镇痛过程。下行纤维也与躯体运动及内脏活动的调节有关;中缝向上的纤维叫做色胺能上行通路,与下丘脑、边缘系统以及大脑皮层发生联系,参与内分泌、体温的调节,也与维持醒觉、睡眠、情绪等活动有关;中缝核纤维与纹状体、小脑等部位联系,与锥体外系的运动调节有关。

参考书目
    周衍椒、张镜如:《生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3。P.B.C.Metthews, Muscle Spindle and Their Motor Control, Physiological Review,44 : 219~288,American Physiological Society, Waverly Press,Inc.,Baltimore,1964.A.C.Gyyton, Basic Human Neurophysioly,3rd ed.,W.B.Saunder Co., Philadelphia,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