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ang Xuewen
中国经济学家、教育家。原名王守椿,号首春。江苏徐州人。1910年春赴日本求学,1925年在京都大学毕业,继入该校大学院深造。1927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回国,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7年春到延安,先后担任中央党校教务主任、中央马列学院副院长等职。1947年转移至河北后,先后担任华北财经办事处、中财部研究室主任,华北财经学院院长兼研究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教育部政治经济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还任资本论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顾问,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第一、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王学文在经济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论证中国社会的性质王学文早于1925年在京都大学求学时,曾写文章分析中国的社会性质,认为关于中国是封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的说法都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都不能表明中国经济的过渡性质。1930年在《新思潮》杂志上发表《中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其发展及其前途》一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性质,指出中国的经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中国的革命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革命的领导权只能由无产阶级来承担,革命的结果是建立非资本主义社会。这篇文章的主要锋芒是针对托派的,托派认为当时的中国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同时该文也批驳了国民党陶希圣等人的错误观点。王学文的文章资料充实,观点明确,引起了国内外强烈反响,揭开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序幕,进而发展为中国社会史大论战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
研究《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王学文对《资本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有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对象,但也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从本质上看是剩余价值运动规律。《资本论》的分卷分篇是以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的,不能任意颠倒。王学文对社会生产力也有专门研究,他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力、劳动手段(见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一般生产力,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王学文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都带有过渡的性质,在研究它的时候必须从其复杂性、变动性和过渡性上来认识。他说,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有多种经济规律起作用,除了要注意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导作用外,还要重视其他经济规律。他多次强调要遵守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按劳分配规律和价值规律(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认为要逐步缩小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不能剥夺农民。他强调不能混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因素与经济范畴,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商品、价值、价格、工资、利润,虽与资本主义的一些范畴同名,但它们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在研究方法上,他认为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是密切联系着的,必须在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的相互关系上来认识二者及其相互关系,要由实践来检验经济运动规律的理论,又要运用经济运动规律来推动实践活动。
培养经济理论人才王学文从30年代起直到建国以后,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许多院校和党校讲授《资本论》、政治经济学与经济思想史。王学文讲课注重科学性与准确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从教几十年如一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理论工作者与经济工作人才。他在教学中先后编写的许多讲义是他的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问题概论》(1927)、《中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其发展及其前途》(1930)、《近世欧洲经济思想史》(1930)、《政治经济学研究大纲》(1939~1940)、《政治经济学教程绪论》(1949~1950)、《关于<资本论>方法论的几个主要问题》(1953~1954)、《王学文〈资本论〉研究文集》(198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