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engwu fankui
[外文]:biofeedback
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引导患者经过有意识地学习和自我调节而在不用或少用药物的情况下改善或治愈心身疾病的一种行为疗法。它应用生理学、心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的知识研究生物系统的反馈调节,探讨人的心理、生理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临床上,用此技术对患者进行反复训练,帮助他有意识地调节、控制内脏的生理功能,从而矫正已经发生的某些病理过程,使之恢复健康。
19世纪初叶,在印度服役的英国文职官员不列提歇采用印度瑜珈术,对人的精神、情绪和躯体进行长期的训练,以控制若干种基本的生理功能。其后,德国精神病学家J.H.舒尔茨也将瑜珈术的意志作用引入他从事多年的催眠治疗中,提出一种所谓自生训练或自我激发训练的治疗体系,即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训练形成自我暗示,以维持身心健康。但这些只是人体生理功能的自我控制,而不是在严格意义的生物反馈。美国生理心理学家N.E.米勒及其同事首先应用现代化电子设备进行生物反馈调节的研究。生物反馈是以B.F.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通过反复的训练和学习,可以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失调的心身活动,进而促进相应功能的恢复。20世纪60年代初,米勒及其同事开始采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方法进行动物实验研究。他们给白鼠注射箭毒使其骨骼肌麻痹,以阻止来自脑脊髓神经传到骨骼肌的神经冲动,但却不影响从植物性神经传到内脏器官的神经冲动。经过反复的反馈训练和强化后,实验者就能调节和控制白鼠的内脏反应,如改变心率、血压、肠胃蠕动、尿量形成、皮肤温度、脑电等。
由于内脏生理功能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加以训练并发生变化,某些疾病患者也就可以通过生物反馈训练消除症状和恢复健康。一些电子仪器设备,如肌电反馈仪、脑电图反馈仪、皮肤温度反馈仪、录象磁带反馈仪等已相继应用于临床。人们可以利用这些设备对机体生理功能的状态加以探查、放大,并通过记录和显示的装置把这些信息转变成某种信号或读数,让受训练者自己感受到这些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此反复进行,可逐渐使患者学会在某些状态下采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调节这些功能。临床研究表明,生物反馈对以下疾病有一定疗效:
(1)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
(2)某些躯体疾病及由精神紧张引起的心身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卒中、心律失常、雷诺氏症、支气管哮喘、胃肠道疾病、失眠;
(3)精神疾病,如强迫性神经症、焦虑症、抑郁症、情感障碍;
(4)神经肌肉疾病,如肌肉痉挛、痉挛性斜颈、瘫痪;
(5)癫痫。
生物反馈是医学心理学中关于心身相关思想的一个重要佐证,其重要性在于通过生物反馈的机制,心理和生理功能的非随意性可以转变为随意性,这将对心理学中的传统课题──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界限,有可能作出新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