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undong xietiao
[外文]:motor coordination
人在完成某种活动时运动器官的有组织的和谐动作。身体各部分的运动,都是由许多肌肉共同工作的结果。在正常条件下,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神经兴奋,由大脑的相应中枢把兴奋传导到协同肌和拮抗肌,使各肌肉协调一致,保证了动作的顺利完成。
人在作出某些适当的反应活动时,身体各有关部位必须有一系列的协调运动。这些运动相互配合,协同一致,紧密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系统,从而使反应活动迅速而准确。人的肢体运动具有轨迹、速度和力量三个特征。这三者必须很好地配合才能做到运动协调。有经验的飞行员在矫正飞机倾斜时,是以柔和、轻微的腕部运动完成的;上臂、肩胛带等部位的肌肉并不紧张。而学员在初次飞行时则往往由于精神紧张而引起肌肉僵硬,这通常是造成运动不协调的重要原因。
运动协调是衡量技能熟练程度的一个指标。在技能掌握过程中,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心理负荷逐渐减轻,多余的肌肉运动逐渐消失。此时有关的肌肉运动连贯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运动系统,反应越来越及时、准确。多余的肌肉运动不仅无谓地消耗了能量,容易产生疲劳,而且会使运动失去必要的柔和性。
在一个运动系统中,根据参加协调运动的身体部位的不同,可把运动协调分为“手脚协调”、“双手协调”、“双脚协调”及“眼手协调”等形式。“手脚协调”是指在完成某一活动时所需要的手与脚的肌肉的协同运动。飞行活动中,对飞行员的“手脚协调”有很高的要求。飞行员一方面要用手柔和地操纵驾驶杆,同时又要用脚轻微地蹬舵以保持飞机的一定飞行状态。中国心理学家在用“手脚协调仪”测定飞行学员的手脚协调能力时发现,这种能力与飞行成绩有明显的相关。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大量的活动如车工、打字员、汽车司机等的操作活动,都是通过“双脚协调”或“双手协调”运动来实现的。心理学中的双手调节器实验,就是观察双手协调形成过程的一个典型实验。“眼手协调”是运动协调的另一种形式。一些活动需要通过眼睛和手的运动紧密配合、协同一致才能完成。如打字就需要眼睛看文稿,手按键;驾驶员需要根据仪表指示的变化用手进行相应的操作活动,这些都是眼手协调的例子。视觉在整个眼手协调运动过程中起定向的作用,用手的运动则随着熟练的形成逐渐由视觉的控制过渡到更多地依赖于动觉的控制。
运动协调是在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初生婴儿及很幼小的儿童的四肢运动是很不协调的,他们的运动协调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日常活动的增加而得到逐步发展并日趋完善化。某些职业技能和体育运动所要求的运动协调能力则是通过专门训练而提高的。运动协调能力在某些职业的选拔和操作评定中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对一个人的运动协调能力可以根据其操作动作进行观察分析,也可以采用一些专门仪器进行测定。运动协调还可以作为医学工作中检验人的机体发展水平及脑损伤程度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