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了簪缨门第、遗珥堕簪、持橐簪笔等含“簪”的成语35个,其中“簪”开头的成语7个,“簪”结尾的成语6个,“簪”在中间的成语22个,包括成语的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簪”开头的成语1、簪缨门第[zān yīng mén dì]
【解释】旧指显贵人家。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安老爷家,通共算起来,内外上下也有三二十口人,虽然算不得簪缨门第、钟鼎人家,却倒过得亲亲热热,安安静静。”
【示例】即便他恩情金石样,他家是簪缨门第也不相当。 ——欧阳予倩《馒头庵》第二场
2、簪缨世族[zān yīng shì zú]
【解释】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着在头上。旧时指世代作官的人家。
【出处】唐·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
3、簪笔磬折[zān bǐ qìng zhé]
【解释】古代插笔备礼,曲体作揖,以示尊敬。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4、簪缨之族[zān yīng zhī zú]
【解释】簪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借指宦官。旧时指世代作官的人家
【示例】他出身簪缨之族,肯定能成功
5、簪盍良朋[zān hé liáng péng]
【解释】簪:聚拢;盍:同“合”,聚合。指好朋友相聚。
【出处】宋·王十朋《蓬莱阁赋》:“簪盍良朋,把酒论文。”
6、簪缨世胄[zān yīng shì zhòu]
【解释】簪:发针;缨:帽带;世胄:封建社会中世代相传的官宦家庭。指世代做官的人家.
【出处】唐·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二折:“贤士乃簪缨世胄,堪为元戎帅首也。”
【示例】舍人是簪缨世胄,况又是黉宫名士,指日飞腾,岂分什么文武门楣?(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7、簪蒿席草[zān hāo xí cǎo]
【解释】以蒿作簪,以草为席。形容生活艰苦。
【出处】《东观汉记·杜林传》:“[杜林]于河西得漆书古文《尚书经》一卷,每遭困厄,握抱此经。寄隗嚣地,终不降志辱身,至簪蒿席草,不食其粟。”
“簪”结尾的成语1、遗珥堕簪[yí ěr duò zān]
【解释】形容欢饮而不拘形迹。同“遗簪堕珥”。
【出处】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七出:“清晓,侍婢不惜千金,相呼斗百草。遗珥堕簪,蹙着秋千,不禁笑语声高。”
2、堕珥遗簪[duò ěr yí zān]
【解释】珥:珠玉耳饰;簪:插髻的首饰。形容女子在游玩、交际时志气轻狂忘情的景象。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
【示例】堕珥遗簪想无限,华胥犹见梦回人。 ——宋·苏轼《和苏州太守王规甫侍太夫人观灯之什余时以刘道原见访滞留京口不及赴此会二首》其二
3、刈蓍亡簪[yì shī wáng zān]
【解释】比喻能勾起人们怀旧之情的故物。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妇人曰:‘乡者、刈蓍薪,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盖不忘故也。’”
4、散发抽簪[sàn fà chōu zān]
【解释】指弃官隐居,逍遥自在。
【出处】三国·魏·锤会《遗荣赋》:“散发抽簪,永纵一壑。”
5、遗珥坠簪[yí ěr zhuì zān]
【解释】形容欢饮而不拘形迹。同“遗簪堕珥”。
【出处】清·洪昇《长生殿·禊游》:“朱论,碾破芳堤,遗珥坠簪,落花相衬。”
6、坠屦遗簪[zhuì jù yí zān]
【解释】坠:掉落;屦:鞋子;遗:遗失。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旧物。比喻能勾起人们怀旧之情的故物。
【出处】《北史·韦夐传》:“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有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
“簪”在中间的成语1、持橐簪笔[chí tuó zān bǐ]
【解释】橐,口袋;簪,插。指侍从之臣携带书和笔,以备顾问。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持橐簪笔,事孝武皇帝数十年。”
2、窃簪之臣[qiè zān zhī chén]
【解释】比喻有一小技可解危难者。
【出处】汉·王充《论衡·逢遇》:“亦有以遇者,窃簪之臣,鸡鸣之客是也。”
3、遗簪弊履[yí zān bì lǚ]
【解释】比喻旧物或故情。同“遗簪坠屦”。
【出处】《魏书·孝静帝纪》:“帝曰:‘古人念遗簪弊履,欲与六宫别,可乎?’”
4、遗簪弃舄[yí zān qì xì]
【解释】指遗落在地的簪子鞋子。同“遗簪坠舄”。
5、抽簪散发[chōu zān sàn fà]
【解释】抽掉发簪,散乱头发。比喻弃官隐居。
【出处】晋·张协《咏史》:“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
6、遗簪坠屦[yí zān zhuì jù]
【解释】遗:遗失;坠:掉落;屦:鞋子。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旧物。后指不忘旧友叫“不弃遗簪坠屦”。
【出处】《北史·韦夐传》:“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有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
7、遗簪坠珥[yí zān zhuì ěr]
【解释】指遗落、丢弃簪子珥珰。亦指遗弃的簪珥。
【出处】宋·柳永《木兰花》词:“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坠珥,珠翠纵横。”
8、遗簪弊屦[yí zān bì jù]
【解释】比喻旧物或故情。同“遗簪坠屦”。
【出处】《北齐书·高德政传》:“魏静帝曰:‘人念遗簪弊屦,欲与六宫别,可乎?’乃人与夫人宾御以下诀别,莫不嘘欷掩涕。”
9、遗簪绝缨[yí zān jué yīng]
【解释】指男女杂坐,不拘形迹,欢饮无度。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淳于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另见《韩诗外传》卷七,王后所绝缨之事。后合二事为“遗簪绝缨”。
【示例】两家父母亦共饮酒三五斗,以后遗簪绝缨,欢谑无度,数日方止。 ——徐珂《清稗类钞·婚姻·台湾番人婚嫁》
10、诗礼簪缨[shī lǐ zān yīng]
【解释】诗礼:《诗经》和《周礼》,指礼教;簪缨:比喻高官。讲究礼教的高官显宦。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那里去安身乐业。”
11、瓶沉簪折[píng chén zān zhé]
【解释】瓶沉水底难觅,簪子折断难接。比喻男女分离。
【出处】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示例】将谓瓶沉而簪折,岂期璧返而珠还。 ——《剪灯新话·翠翠传》
12、遗簪堕履[yí zān duò lǚ]
【解释】比喻旧物或故情。同“遗簪坠屦”。
【出处】唐·张说《让右丞相第二表》:“臣幸沐遗簪堕履之恩,好生养志之德。”唐·罗隐《得宣州窦尚书书因投寄》诗之二:“遗簪堕履应留念,门客如今只下僚。”
13、遗簪坠履[yí zān zhuì lǚ]
【解释】比喻旧物或故情。同“遗簪坠屦”。
【出处】《北史·韦夐传》:“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
14、遗簪脱舄[yí zān tuō xì]
【解释】形容欢饮而不拘形迹。
【出处】清·钱学纶《语新》卷上:“假敬神为名,列食欢呼,遗簪脱舄,虽云男女分曹,究属面面相觑。”
15、户列簪缨[hù liè zān yīng]
【解释】户:门;簪缨:古代官吏的冠饰。门前排放着簪缨。形容做官以后可使门庭显耀,身价倍增。
【出处】明·无名氏《衣锦还乡》第三折:“受宠辱,享富贵,户列簪缨,门排画戟。”
16、遗簪坠舄[yí zān zhuì xì]
【解释】指遗落在地的簪子鞋子。
17、瓶坠簪折[píng zhùi zān zhé]
【解释】瓶落水底难觅,簪子折断难接。比喻男女分离。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虽然是一时间花残月缺,休猜做瓶坠簪折。”
【示例】望蓝桥远似三山,烟水迷茫,道路艰难,瓶坠簪折,风酸月苦,雨涩云悭。 ——明陈铎《新水令·春怨》套曲
18、遗簪堕珥[yí zān duò ěr]
【解释】形容欢饮而不拘形迹。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唐·虞世南《门有车马客行》:“危弦促柱奏《巴渝》,遗簪堕珥解罗繻。”
【示例】感谢女之思,遗簪堕珥,鬯豪士之怀,吐锦绝缨。 ——明·胡之骥《〈汇注江文通集〉叙》
19、美女簪花[měi nǚ zān huā]
【解释】簪:插戴。形容书法娟秀。也比喻诗文清新秀丽。
【出处】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卫常书,如插花美人,舞笑镜台。”
20、遗簪败履[yí zān bài lǚ]
【解释】遗:遗失;履:鞋子。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旧物。比喻能勾起人们怀旧之情的故物。
【出处】《北史·韦夐传》:“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有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
21、遗簪堕屦[yí zān duò jù]
【解释】遗:遗失;堕:掉落;屦:鞋子。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旧物。比喻能勾起人们怀旧之情的故物。
【出处】《北史·韦夐传》:“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有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
22、世代簪缨[shì dài zān yīng]
【解释】簪缨:头簪和束发的缨络,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接连几代都是做高官的的仕宦之家。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久闻公世代簪缨,何不立于庙堂,辅佐天子,乃区区作相府门下一吏乎?”
【示例】我娘家是大明开国功臣信国公之后,也算得是世代簪缨之族。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