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izhen
[外文]:eczema
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组浅表炎症性皮肤病。甚为常见。临床上以多种形态皮疹并存、有渗出倾向、对称分布、有复发倾向及明显瘙痒为特点,其瘙痒程度因人及病情轻重而异。有继发感染时,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全身不适及发热等。湿疹在医学界尚无一公认的定义,许多皮肤病学家视湿疹及皮炎为同义词。其理由大致是:湿疹与接触性皮炎在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表现上相似;二者全属于第Ⅳ型变态反应;许多原来认为原因不明的湿疹已被证实为接触性皮炎。湿疹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颜面及四肢多见,任何年龄都可发病。
病因包括多种内外致病因素及这此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湿疹的发生多数是由于变态反应,特别是迟发性变态反应所致。所以,湿疹常归入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或过敏性皮肤病。在各种致病的因素中,内在因素主要是糖尿病、妊娠等内分泌及代谢障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和功能障碍,寄生虫病,扁桃体炎,慢性胆囊炎,副鼻窦炎等病灶感染等。外在因素主要是鱼、虾、蟹、羊肉、奶制品等食物及花粉、真菌孢子、动物皮毛碎屑、灰尘、螨等吸入物,香料、香脂、化妆品、肥皂、清洁剂等日用化工产品,衣料中的化学纤维、动物皮毛、丝绸品以及在生活和工作中接触的各种化学物质等。此外,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忧郁、情绪波动、失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精神、神经因素也可使湿疹加重。有时因剧烈而顽固的瘙痒使病人烦躁及失眠,常使湿疹进一步恶化,湿疹恶化后又加剧了瘙痒,形成恶性循环。此外,不适当的外用药治疗,热水、盐水及肥皂水的洗烫,搔抓与摩擦及细菌感染等,均可使病情加重,而对外用药治疗发生新的过敏,又使病因更加复杂化。但存在上述因素的人群中,发生湿疹者只是少数,而且去除某些致病因素后,湿疹并未好转。因此,发生湿疹的人,尚有易发湿疹的素质。这种素质的形成,可能是各种内外致病因素和遗传因素的综合结果。
临床表现按病变的表现和发病缓急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这三期之间可相互转化,有时同一个体有不同期的病变并存。
急性湿疹皮疹有多形性特点,即红斑、丘疹、水疱常同时存在。初发时,皮肤上先有弥漫性红斑和粟粒大的丘疹及丘疱疹,基底有轻度水肿。丘疹或丘疱疹很快发展为小水疱,疱破后有点状渗也及小片糜烂。上述皮疹常融合成片,附近又有散在的小丘疹及小水疱,有向周围扩展的趋势,边界不清。继发感染时,可见脓性渗液及结痂,基底潮红显著。急性湿疹经合理治疗后,可使病变消退,若治疗不及时或病情顽固,可转为亚急性。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期好转或慢性期加重演变而来。此时,急性期的水疱及渗液明显减少或消失,红斑颜色转暗,残存的丘疹、丘疱疹及小片糜烂间可见脱屑及结痂,痒感仍著。实质上,急性湿疹到亚急性湿疹是逐渐移行的,在进入亚急性期时,仍可保留有一定的急性期变化,故难于截然区分。
慢性湿疹皮损呈限局性肥厚、浸润、苔藓样变,伴色素沉着。肥厚性斑片上常有抓痕、血痂,有时周围有少数小丘疹或丘疱疹及点状渗液。皮损好发于手足背、胫前、肘窝及腘窝、会阴等处。手足部者常伴皮肤皲裂和指(趾)甲变形及不平,会阴部者易继发化脓性或真菌性感染。瘙痒时轻时重,睡前及遇热时显著。慢性湿疹多由急性及亚急性湿疹演变而来,但也有在初发时即呈慢性的。慢性湿疹经合理治疗可逐渐消退。但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常可再发。再发时可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改变。
特殊部位湿疹不同部位湿疹具有不同特点。
(1)耳部湿疹。耳后湿疹多见于双耳后皱襞处,表现为红斑、渗液、皲裂、结痂,伴有瘙痒。外耳道湿疹可继发于化脓性中耳炎或外耳道真菌感染,亦可因新霉素等滴耳剂过敏所致。因部位特殊,常顽固难治。
(2)手部湿疹。初发时常见于指端及指背,可渐向手背及腕部扩展,常对称发生。表现为皮肤干燥和皲裂、红斑,甲周皮肤发红肿胀,甚至出现典型湿疹性斑片。其发病多与工作及家务劳动中手部的接触物有关。因手部经常活动并接触外界物质,常较难治。
(3)乳房湿疹。为哺乳妇女所特有。发于乳头、乳晕及其周围,多为双侧。表现为乳头部发红、糜烂、渗液、结痂,甚至皲裂;乳晕部有散在丘疹或丘疱疹。湿疹部位有痒感及灼痛。一般在停止哺乳后可较快治愈。如持久不愈,而又为单侧发病者,应注意乳房湿疹样癌的可能性。
(4)阴囊湿疹。可表现为急性湿疹症状,继而转为慢性湿疹,也可初发即呈慢性改变。
(5)女阴湿疹。好发于大阴唇,多呈慢性湿疹改变,奇痒难忍,常与念珠菌、滴虫、糖尿有关。
(6)肛门湿疹。肛门及周围皮肤多先有瘙痒,搔抓或摩擦后渗液、浸渍、糜烂甚至皲裂,多见于儿童并多与肠蛲虫症有关。成人患者可与痔疮、肠?兰纳婊蚵越岢ρ子泄亍?
(7)郁滞性皮炎。好发于男性小腿下1/3部位,多与静脉曲张有关。皮损主要发生于静脉曲张部位,可表现为红斑、丘疹、糜烂等急性湿疹改变,也有皮肤增厚等慢性改变,伴色素沉着。有时,可合并紫癜性皮损。
(8)钱币形湿疹。好发于手、足背、手指及四肢。病变为类圆形钱币状的水肿性斑片,界限清楚,1~3cm大小,其上有多数丘疹及小水疱,伴有结痂和鳞屑。斑片数目不多,常在同一部位反复发生,有时可突然加重,泛发全身。
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皮疹的多形性、有渗出倾向、明显瘙痒、对称性分布和易于复发的特点,较易诊断,但要注意与有关疾病鉴别。急性湿疹有时可与接触性皮炎相混淆,但后者发病前多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发生在接触部位,境界清楚,形态一致,停止接触后可迅速治愈。慢性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相鉴别,后者的特点是先有瘙痒,其后发生扁平丘疹及苔藓化,无渗液,好发于摩擦部位,如颈项部、肘、胫伸侧、腰骶部等。此外,手部湿疹与手癣、足部湿疹与足癣皆需相鉴别,除注意其临床特点外,真菌检查也很重要。
治疗由于许多因素都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和发展,故治疗时应注意避免一切不利因素。首先是不用过热的水、肥皂水洗烫病变部位,避免搔抓及不合理的外用药。避免使用有动物皮毛及化学纤维的衣物。避免食用鱼、虾、羊肉、辛辣物以及其他可能过敏的食物。避免精神紧张、过劳、失眠、便秘等。
全身性治疗一般服用抗组胺药,晚间可加用镇静药。泛发性病例或瘙痒严重者可给钙剂注射。内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弊多利少,应严格控制应用。个别严重病例,应用其他方法无效时可短期应用,病情控制后即逐渐减量停用。切勿因其明显的近期效果而反复多次应用,以避免长期应用后的副作用。老年湿疹患者内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可诱发红皮病,应加以警惕。有感染时,可口服或注射抗菌药物,但应注意其过敏性反应。
局部治疗根据皮损的特点进行。急性湿疹一般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皮质类固醇霜。有渗液时用 3%硼酸溶液湿敷,也可根据个人对不同湿敷液的耐受程度,选用稀释复方醋酸铅液及 0.5%黄连素液等其他湿敷液。渗出停止后,改用40%氧化锌油或皮质类固醇霜剂。亚急性湿疹如仍有轻度急性症状时,仍可用湿敷治疗。渗液停止后,可用40%氧化锌油或皮质类固醇霜剂或软膏。用低浓度糠馏油、松馏油糊膏亦有良效。有感染时,可在外用药中加入新霉素等抗菌药。慢性湿疹肥厚明显者可用含黑豆馏油、糠馏油、松馏油或煤焦油的软膏或糊膏,也可使用含皮质类固醇激素的软膏或硬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