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inniuteren
[外文]:Inuit
亦称爱斯基摩人,亚洲东北角和美洲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约 9.7万人(1978),分布在前苏联(2千)、美国(3万)、加拿大(1.8万)和丹麦(4.7万,在格陵兰岛)。其分布地区西起白令海峡,东至格陵兰岛,绵亘约5000公里;最北伸入北纬82度,最南到达北纬55度。“爱斯基摩”一词,来源于“Eskimantik”,意即“吃生肉的人”。系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的称呼,具有贬意。他们大多自称“因纽特”,其意为“人”。住在格陵兰的自称“卡拉利特人”或“格陵兰人”;住在阿拉斯加的自称“伊努皮克”或“尤皮克”;住在西伯利亚的自称“尤伊特”或“西雷尼克”。此外,各个分支均有各自的名称,多达数十种。
因纽特人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体质特征与北亚人相近,皮肤多为浅黄褐色,常有“蒙古斑”;头发粗黑,微呈波状;眼睛为褐色,有内眦褶痕迹;脸部宽平,颧骨突出;鼻梁平直,偏长而窄,或呈鹰钩状。相传其祖先约在四、五千年前自亚洲中北部迁至白令海峡两岸,尔后逐渐向东扩散。使用本民族语言,分为数十种方言。格陵兰的因纽特文字,系1721年创制,用拉丁字母拼写,并通用于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因纽特人;苏联的因纽特文字,乃1937年创制,用斯拉夫字母拼写。
因纽特人信仰萨满教和万物有灵(见原始宗教),认为人有两种灵性,即名字和灵魂。人的活力存在于名字之中,人死以后,名字即离开尸体而进入孕妇体内,并在胎儿身上再生。所以,新生儿一般采用新近死去的亲人的名字,认为如此可承袭他的能力。在他们的观念中,动物亦有灵魂,因而宰杀动物时要举行禳解仪式。
社会以地域集团为单位,一般有二、三百人。没有氏族部落组织,亦无年龄等级组织,仅以亲属关系和友谊关系为社会团结的纽带。各地域集团居住分散,相隔较远,彼此很少交往。其自然首领是萨满,多为受人尊敬的优秀猎手。首领的职责通常是给人禳灾治病,主持仪式和庆典,并不行使世俗领导或权威。劳动有性别分工,男子狩猎和建屋,女子制皮和缝纫,但无专职手工业者。所需用具和武器,由自己制造,并成为个人财产,可以出借,但不出售,也不赠送,死后随之殉葬。婚姻为一夫一妻制。青年夫妇可与任何一方的父母居住,亦可独立成家。经济以海上狩猎为主,陆地狩猎为辅。采集也占有一定地位。狩猎武器主要用鱼叉、标枪和弓箭。鱼叉最富特色,叉柄长约1.2米,多用木杆或独角鲸齿制成,前杆装有铁质叉头,并有长绳与叉柄相连。一旦刺中海兽,叉柄即与前杆脱离,漂浮水面,猎人便可跟踪追击。 海上狩猎一般乘坐特制的兽皮船(Kayak)。陆上交通则用狗拉雪橇。狗为唯一家畜,在因纽特人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常以狗群多少作为财富标志。其生活资料绝大部分取之于猎物,以肉为食,以毛皮为衣,以油脂为燃料,以兽皮、兽骨和兽牙为材料制造器皿、工具和武器。房屋一般为半地窖式,门道极低,一般用石块堆砌而成,其上覆盖泥土。室内前宽后窄,前半部为活动场所,后半部供坐卧之用,每人都有固定位置,主妇靠近兽油灯旁。夏季住帐篷,用木架或骨架支撑,外蒙两层海豹皮。冬季游猎时建半球形雪屋暂住。有的也用雪屋作为冬季固定住所。雪屋用兽皮帐篷作支撑,上面用积雪压成的雪砖砌成半球形,室内燃点兽油灯保持一定温度。由于气候寒冷,衣着均用各种兽皮制成。装饰艺术,大多表现在武器的装饰上,或用骨牙雕刻人像和动物,但不绘画涂色。娱乐活动有角力、拳击、击棒、拔河、玩旋转响器等。狩猎淡季,多以拜访和宴会为消遣,尤以赛歌和讲故事最引人入胜。民间故事丰富,包括动物寓言、创业传说、巫觋神话、名人事迹等。
近年来,在因纽特人的渔猎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已开始使用现代工具和工业产品,部分地区已用汽艇、摩托车、枪支火药和煤油灯、煤油炉等。同时他们通过出售珍贵毛皮和鲸须等渔猎产品,换回粮食、罐头食品、机制衣物、收音机以及各种生活用品。随着货币经济的渗入,在北美因纽特人社会中已出现贫富分化,涌现出一些富裕户和个别资本家。在格陵兰地区,已有80%的因纽特人移居小城镇,许多人在白人开办的渔猎公司和罐头厂当雇工。部分儿童能受到初等教育。生活条件的变化也给因纽特人带来一系列新问题,例如白人的侵入,新式渔猎工具的使用,饮食结构的改变,新的疾病的传入,贫富的分化,以及对白人雇主的依赖等,完全打乱了他们固有的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