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火不思

拨奏弦鸣乐器。流传于中国新疆、内蒙古及云南地区的民间拨弦乐器。"火不思"一词是土耳其语“qobuz”的音译。约于唐代从中亚传入中国,史籍中曾有译名“和必斯”、“胡拨四”、“琥珀词”、“浑不似”等。其图像最早见于新疆招哈和屯的唐代高昌画中,画一儿童弹火不思。其形制,元、明、清各代史书多有记载。《元史·礼乐志》云:“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榼,以皮为面,四弦皮,同一孤柱。”明沈宠绥的《度曲须知》中记载,北调的伴奏乐器中也有浑不似。清代,火不思列入宫廷番部合奏。《大清会典》中还载有火不思图形。云南纳西族“白沙细乐”中的弦乐器色古都与元代文献记载的火不思相似,通长106厘米,弦轴均设在琴头左侧,张4根丝弦,常用定弦为e、a、d1、g1。演奏方法是将琴置于右腿上,左手扶琴,用食指按弦,多用滑音;右手拇指拨弦,食指辅助弹奏。

20世纪70年代末,内蒙古音乐工作者对火不思进行仿制和改革,有大中小3种。常用的中音火不思全长91厘米,指板设铜质音品21~26个。按十二平均律排列。张4根钢丝弦,定音为c、g、d1、a1,可自由转调。21品者音域为3个八度,26品者音域近4个八度。用塑料拨子弹奏,音色较清脆明亮,能奏双音及四音和弦。

火不思广泛流传于亚、非、欧等许多地区,其形制有所演变,但其名称的发音则近似。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