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ebiaoxi
[外文]:Claude Debussy (1862~1918)
法国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生平1862年8月22日,德彪西生于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昂莱。双亲经营一家小陶瓷店,后破产倒闭。父亲又因参加巴黎公社起义而被监禁,这使德彪西的幼年生活动荡不安。少年时从莫泰夫人学钢琴,1872年10月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事A.F.马蒙泰尔、A.拉维尼亚克、E.迪朗等。1880年底转入E.吉罗的作曲班,并开始了初期的创作活动。1880、1881年两次利用暑假去俄国任富孀梅克夫人的家庭教师,并随她去意大利、奥地利旅行,接触到俄罗斯音乐。他对П.И.柴科夫斯基兴趣不大,但深受М.П.穆索尔斯基的影响。1884年德彪西以康塔塔《浪子》获罗马大奖,1885年去罗马进修,1887年返回巴黎。80年代末接受了多方面的影响,如两次去拜罗伊特观看R.瓦格纳的歌剧,聆听巴黎世界博览会上爪哇佳美兰乐队的演奏,以及与象征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们交往等等,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理想,产生了一系列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同时,还为《蓝色评论》、《音乐评论》、《法国水星》、《里昂音乐评论》等报刊写作颇有见地的文章,表露了他的音乐美学观。1907年开始,德彪西不停地到国外旅行,先后在布鲁塞尔、伦敦、维也纳、罗马、布达佩斯、阿姆斯特丹等城市,监督上演他的歌剧,亲自指挥和演奏他的作品。也是在这时,他开始患了致命的直肠癌,创作量大大减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憎恨战争,表示要创造音乐美去代替被敌人破坏的美,决定写作6首不同乐器及各种组合的奏鸣曲,以体现他对法国文化传统的热爱。但仅完成3首,在备受疾病折磨之后,于1918年3月25日逝世于巴黎。
创作德彪西的创作可分为3个时期:
早期(1890年前)尽管早期曾写过康塔塔《浪子》、交响组曲《春天》(1887)、康塔塔《被选上的姑娘》(1887~1888)、钢琴与乐队的《幻想曲》(1889~1890)等,但因尚未发表,影响不大。他早期创作的钢琴曲《两首阿拉伯风格曲》(1888)结构匀称,段落分明,运用了中古调式,曲调有鲜明的五声音阶因素,和声也较新颖。《贝加莫组曲》(1890)由4首小曲组成,其中《前奏曲》、《小步舞曲》、《帕斯皮耶》反映出法国18世纪哈普西科德音乐的影响,轻柔纤巧,富于装饰。而《月光》在意境、色调和手法上预示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风格。歌曲《曼多林》(1883)、《被遗忘的小咏叹调》(1888)、《波德莱尔的五首诗》(1889)等具有法国艺术歌曲的抒情特点,其音调自然,如侃侃而谈;而伴奏的和声已开始复杂化。这一时期的探索,为形成他的音乐风格打下了基础。
中期 (1890~1910)这是德彪西创作的成熟时期,他的大部分作品均完成于这20年。歌剧《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1892~1902)是根据比利时诗人M.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写成。音乐加强了戏剧中深沉静寂的气氛和宿命论的暗淡色彩。声乐部分没有咏叹调和激昂的歌唱,全部用近似于朗诵的音调写成;乐队音响柔和,配器精美,起到与诗歌结合、衬托诗意和渲染气氛作用。《牧神的午后前奏曲》(1892~1894)、《夜曲》(1893~1899)、《大海》(1903~1905)、《意象集》(1906~1909)等,是印象主义管弦乐的杰作。《牧神的午后前奏曲》,直接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梅同名诗歌的启发,其独特的音响大部分来自木管乐器组丰富的音色变化,两个主题都有慵懒的性格,象征牧神的笛声与梦幻。在管弦乐三部曲《夜曲》中,第1首《云》的细致弦乐分部,擦奏与拨奏的结合以及丰富的和声,描绘出一幅色彩苍茫的云空画面;第 2首《节日》复杂的节奏变化和精致的配器,产生了异常细腻的音响,显示出一种震颤的光彩;第 3首《海妖》加进了女声合唱(无歌词),刻划月光下银色的海与海妖,从而反映出它们在意境上与印象主义绘画的联系。《大海》趋向于对大自然的律动作逼真的描写,线条粗犷,音响洪亮,基于几个主要动机的不断发展和变形,由塑造海浪翻滚的音型贯穿全曲,求得统一。管弦乐《意象集》的 3首乐曲以《伊比利亚》为最优秀。它有大型管弦乐队的丰富手法和鲜明的西班牙民间舞蹈的节奏与音调,较德彪西其他管弦乐作品语言更为生动,色彩更为明亮。钢琴音乐是德彪西创作的主要部分。在1892~1902年埋头写作歌剧与管弦乐之后,重又转向钢琴创作时,正是他创作精力最旺盛,技巧也较成熟的时刻。从《组曲:为钢琴而作》(1894~1901)开始,产生了一系列由标题小曲组成的钢琴曲集。《版画集》(1903)偏重画面形象,构思新颖,手法独特,其中的《塔》受东方风格影响。两集《意象集》(1905、1907)进一步创造了新的和声语汇,展现出新的音响世界,奠定了印象派钢琴音乐风格的基础。《儿童角落》(1906~1908)的6首小曲,表现了儿童的生活世界,天真的心理和想象,音乐语言既精练集中又丰富多采,并有出色的幽默感。两集《十二首钢琴前奏曲》的创作年代已到了中期的末尾(1910)和进入晚期(1913)。它们撷取了印象主义的精华,把视觉因素,有时甚至是一个风景的内在涵义用音乐手段表现出来。印象主义的美学原则与写作技巧,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歌曲《比利蒂斯之歌》(1897)、两集《华丽的节日》(1892、1904)也是德彪西艺术歌曲的代表作。
晚期(1910~1918)由于健康和战争的原因,德彪西晚期的创作量减少,并有好几部作品由友人A.卡普莱、C.科什兰配器完成。主要作品有神秘剧《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难》(1911),3部芭蕾音乐《卡玛》(1912)、《游戏》(1913)、《玩具箱》(1913),歌曲《马拉梅的三首诗》(1913),《十二首钢琴练习曲》(1915)以及 3首室内乐奏鸣曲等。这些作品体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音乐语言的继续复杂化,突破了传统的和声与形式的约束,出现了多调式因素;另一种是回复到法兰西古典器乐曲的传统道路,两者都预示了20世纪音乐的发展方向。
德彪西是法国最富于创造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独特的、被称之为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是:音乐较少激情,避免文学性的叙事,它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变化引起联想,暗示多于直率的表达。在音乐语言方面,德彪西的曲调多以片断零碎的短句作自由的不对称的发展。和声常用带色彩效果的不协和音(附加音、七度音、九度音等)及平行和弦,尽量减弱功能,增强色彩。德彪西的音乐虽然以调性为基础,但是大大扩展了调域的范围,除大、小调外,还常用各种中古调式、五声音阶和全音音阶。节奏不规则地细分,使音乐显得模糊朦胧,但在有的作品中则形成一种宽广而富于生气的律动。他的管弦乐音响细腻,配器精致,爱用未经搀杂的原色,音量总是节制的,呈现出闪烁透明的色彩。结构上,故意使句子的轮廓和形式的各部分界线不清,但结构的内部发展仍有一定的逻辑,许多乐曲都可看出传统的三段式结构。
德彪西的创作视野比较狭窄,对自然景物画面的描绘,引起人们遐想的声音,对早已消逝的梦境的回忆以及某些生活场景的再现等,是他作品内容的主要领域。但在这一范畴中德彪西达到了那一时代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