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您整理了止沸益薪、苟且行止、以刑止刑等含“止”的成语95个,其中“止”开头的19个,“止”结尾的29个,“止”在中间的47个,及其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止”开头的成语1、止沸益薪[zhǐ fèi yì xīn]
【解释】本欲止水沸腾,却反而在锅下加柴。比喻所做与本来愿望相反。
【出处】明·李贽《为黄安二上人书》之三:“对高洁人谈高洁,已为止沸益薪,况高洁十倍哉!”
2、止暴禁非[zhǐ bào jìn fēi]
【解释】止、禁:罅;暴、非:指种种坏事。制止种种坏事。
【出处】《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
3、止足之分[zhǐ zú zhī fèn]
【解释】止:停止;分:本分。知道适可而止,知道满足的本分。
【出处】晋·潘岳《闲居赋》:“于是览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
【示例】故范蠡、疏广之辈,知止足之分,前史多之。(《旧唐书·姚崇传》)
4、止渴思梅[zhǐ kě sī méi]
【解释】犹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亦作“止渴望梅”。
【出处】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三折:“到三更四更便似止渴思梅,充饥画饼。”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二折:“咱正是那止渴思梅。”
5、止谤莫若自修[zhǐ bàng mò ruò zì xiū]
【解释】止:停止,平息;谤:指责。要阻止别人毁谤,最好的方法是修身
【出处】《新唐书·魏谟传》:“谚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惟陛下崇千载之盛德,去一旦之玩好。”
6、止谤莫如自修[zhǐ bàng mò rú zì xiū]
【解释】止:阻止;谤:诽谤;修:修身。要阻止他人对自己的诽谤,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
【出处】《三国志·魏志·王昶传》:“且闻人毁己而忿者,恶丑声之加人也,人报者滋甚,不如默而自脩己也。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示例】连止谤之法,你都不知道吗?向来有一句极腐败的话,就是止谤莫如自修。(张恨水《金粉世家》第六十二回)
7、止戈散马[zhǐ gē sàn mǎ]
【解释】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指结束战争。
【出处】《北齐书·神武帝纪下》:“止戈散马,各事家业。”
8、止足之戒[zhǐ zú zhī jiè]
【解释】止:停止;戒:戒心。知道满足,适可而止的戒心。
【出处】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因赠粲诗,要以岁暮之期,申以止足之戒。”
【示例】禹锡迂陋,不知止足之戒,取讥当世。(《宋史·聂冠卿传》)
9、止戈兴仁[zhǐ gē xīng rén]
【解释】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皓传》:“陈事势利害,以申喻皓”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将欲止戈兴仁,为百姓请命。”
10、止循资序[zhǐ xún zī xù]
【解释】止:只;循:遵循;序:顺序。只是按顺序论资排辈。
【出处】《宋史·选举志》:“若专引知识,则嫌于私;若止循资序,未必皆才。”
11、止戈之武[zhǐ gē zhī wǔ]
【解释】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后汉书·光武帝纪》:“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示例】故有除暴禁淫之师,安人止戈之武,则神农黄帝尧舜禹汤之所不免也。(唐·代宗《命郭子仪等备边敕》)
12、止戈为武[zhǐ gē wéi wǔ]
【解释】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示例】然后除其苛令,与其约法,振旅而还,止戈为武。 ——《北齐书·文苑传·樊逊》
13、止于至善[zhǐ yú zhì shàn]
【解释】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出处】《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示例】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鲁迅《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14、止谈风月[zhǐ tán fēng yuè]
【解释】止:只,仅。只谈风、月等景物。隐指莫谈国事。
【出处】《南史·徐勉传》:“今昔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15、止知其一,未知其二[zhǐ zhī qí yī,wèi zhī qí èr]
【解释】只知道一方面的情况,不知其他。对情况没有全面了解
【出处】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18回:“兄止知其一,未知其二。小弟家乡还有些须田产。”
【示例】止知其一,未知其二的人永远也不会看到全面
16、止渴饮鸩[zhǐ kě yǐn zhèn]
【解释】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出处】《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示例】若虑迷信一破,道德堕落,必以保存为得计,此又何异欲止渴而饮鸩,欲疗疮而剜肉?(清·壮者《扫迷帚》第二十四回)
17、止渴之梅[zhǐ kě zhī méi]
【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比喻不无小补。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示例】邵注四库简明目亦未及见。然其词今皆为王张二刻所有,亦足为止渴之梅矣。(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七)
18、止足之计[zhǐ zú zhī jì]
【解释】止:停止;计:心计。知道满足,适可而止的心计。
【出处】《汉书·疏广传赞》:“行止足之计,免辱殆之累。”
19、止渴望梅[zhǐ kě wàng méi]
【解释】犹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同“止渴思梅”。
【出处】清·孙雨林《皖江血·拒敌》:“止渴望梅,究有何益,此诚吾党大不幸了!”
“止”结尾的成语1、苟且行止[gǒu qiě xíng zhǐ]
【解释】苟且:不正当的。指不正当的行为。
【示例】对于你们的苟且行止,我们要加以批判。
2、惊叹不止[jīng tàn bù zhǐ]
【解释】叹:感叹;止:终结。因为惊异而发出的感叹久久不止。形容感受至深。
【示例】至于烟火,也是花样繁多,令人惊叹不止。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3、吉祥止止[jí xiáng zhǐ zhǐ]
【解释】第一个止字是留止的意思,第二个止字是助词。指喜庆。
【出处】《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4、伊何底止[yī hé dǐ zhǐ]
【解释】不知将弄到什么地步为止,不堪设想的意思。同“伊于胡底”。
【出处】鲁迅《〈朝花夕拾〉后记》:“起观斯世之忍心害理,几全如陈叔宝之无心肝。长此滔滔,伊何底止?”
5、无底止[wú dǐ zhǐ]
【解释】没有止境。
【出处】《诗经·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
【示例】只见十阵内黑气迷天,阴云布合,悲风飒飒,冷雾飘飘,有无限鬼哭神嚎,竟无底止。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四回
6、戛然而止[jiá rán ér zhǐ]
【解释】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出处】清·章学诚《文史统义·古文十弊》:“夫文章变化,侔于鬼神,斗然而来,戛然而止,何尝无此景象?”
【示例】就这一句,戛然而止,听来格外令人注意。 ——高阳《玉座珠帘》下册
7、望门投止[wàng mén tóu zhǐ]
【解释】投止:投宿。在窘迫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况急迫,来不及选择存身的地方。
【出处】《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
【示例】你兄弟在外,隐姓埋名,或是找一个地方藏身,或是到处漂泊,望门投止。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章
8、言语举止[yán yǔ jǔ zhǐ]
【解释】人的言语、举动、行为。
【出处】《后汉书·冯异传》:“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
【示例】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9、中道而止[zhōng dào ér zhǐ]
【解释】走到半路就放弃了前进。比喻事情还没做完就停止了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
10、如丘而止[rú qiū ér zhǐ]
【解释】如:到达;丘:丘陵;止:止步。指遇到困难则停下来,不求上进。
【出处】《荀子·宥坐》:“如垤而进,吾与之;如丘而止,吾已矣。”
11、令行禁止[lìng xíng jìn zhǐ]
【解释】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
【出处】《管子·立政》:“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破。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示例】以一新进小生,摧抑豪猾,乡中十余万人,令行禁止,赌盗之风顿息。 ——清·梁启超《诗话》
12、浅尝辄止[qiǎn cháng zhé zhǐ]
【解释】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出处】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十四回:“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
【示例】做事情不能浅尝辄止,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
13、知足知止[zhī zú zhī zhǐ]
【解释】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出处】《周书·萧大圜传》:“况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岂如知足知止,萧然无累。”
【示例】两弟在朝居位之时,吾曾讽以知足知止。我若今日复出应诏,是自食其吾了。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卷
14、欲言又止[yù yán yòu zhǐ]
【解释】想说又停止不说。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事在两难,欲言而止。”
【示例】语甚凄楚,惊问之,欲言又止者再。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15、无休无止[wú xiū wú zhǐ]
【解释】休:停止。指没完没了。
【示例】但李秋水的说话竟无休无止,一个时辰又一个时辰的说下去。 ——金庸《天龙八部》第三十七回
1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gāo shān yǎng zhǐ,jǐng xíng xíng zhǐ]
【解释】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出处】《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示例】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17、靡所底止[mí suǒ dǐ zhǐ]
【解释】指没有止境。
【出处】《诗经·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
【示例】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 ——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18、叹为观止[tàn wéi guān zhǐ]
【解释】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示例】更佐以乐音灯影,光怪陆离,不可逼视。生抚掌称奇,叹为观止。 ——清·王韬《淞隐漫录·海外壮游》
19、规行矩止[guī xíng jǔ zhǐ]
【解释】规、矩:圆规和角尺,引伸为准则。指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毫不苟且。也指办事死板,不灵活。
【出处】晋·潘尼《释奠颂》:“二学儒官,缙绅先生之徒,垂缨佩玉,规行矩步者,皆端委而陪于堂下,以待执事之命。”
【示例】端居危坐,规行矩止,相与奋髯横议,役袂高谈。 ——宋·司马光《稷下赋》
20、死而后止[sǐ ér hòu zhǐ]
【解释】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同“死而后已”。
【出处】《国语·晋语》:“夫二子之良,将勤营其君,复使立于外,死而后止,何日以来。”
21、鱼轩莅止[yú xuān lì zhǐ]
【解释】鱼轩:古时候专门供诸侯夫人乘坐的车,用鱼皮装饰;莅:到。贵夫人的车停在前面。形容场面非常热闹。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回“这日官家如此热闹的场面,不用说老早的鱼轩莅止了。”
【示例】我竟未想到,敝眷不在这里,鱼轩莅止,何以应酬? ——高阳《草莽英雄》第三十二章
22、欲吐辄止[yù tǔ zhé zhǐ]
【解释】辄:就。想把话说出来,又感觉有不便的地方,把话又咽了回去。
【出处】宋·陈亮《与章德茂侍郎四首》:“心之耿耿,每欲与侍郎剧谈一番,而坐有他客,欲吐辄止。”
23、树欲静而风不止[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
【解释】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出处】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示例】‘树欲静而风不止’嘛,你们当中肯定会有人跳出来表演的。 ——张贤亮《土牢情话》第三章
24、适可而止[shì kě ér zhǐ]
【解释】适可:恰好可以。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出处】《论语·乡党》:“不多食”宋·朱熹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
【示例】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果然持久了,我们也吃不消,所以我们要它适可而止。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25、不随以止[bù suí yǐ zhǐ]
【解释】不跟随别人而半途停止。
【出处】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26、流行坎止[liú xíng kǎn zhǐ]
【解释】流:水顺势流;坎:低陷不平。顺流而行,遇险即止。比喻顺利时出仁,遇挫时退隐。
【出处】汉·贾谊《鹏鸟赋》:“乘流则逝,得坎则止。纵躯委命,不私与已。”
【示例】旧管新收几妆镜,流行坎止一虚舟。 ——宋·黄庭坚《赠李辅圣》诗
27、言谈举止[yán tán jǔ zhǐ]
【解释】人的言语、举动、行为。
【出处】清·黄宗羲《陈母沈孺人墓志铭》:“其言谈举止,不问可知胡先生弟子也。”
【示例】她又长得好看,身子单薄,言谈举止非常斯文。 ——刘绍棠《蒲柳人家》
28、高山仰止[gāo shān yǎng zhǐ]
【解释】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出处】《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示例】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愿言敏德,啜菽饮水。 ——唐·王勃《倬彼我系》
29、到此为止[dào cǐ wéi zhǐ]
【解释】以这里为界限。
【示例】我们的友谊就到此为止。
“止”在中间的成语1、以刑止刑[yǐ xíng zhǐ xíng]
【解释】犹以刑去刑。
【出处】《周书·武帝纪下》:“以刑止刑,世轻世重。罪不及嗣,皆有定科。”
【示例】不立制度,则未之前闻,故曰以刑止刑,以杀止杀。 ——《唐律·名例一》
2、永无止境[yǒng wú zhǐ jìng]
【解释】止境:尽头。永远没有到头的时候。
【出处】茅盾《秦岭之夜》:“秦岭上还有积雪,秦岭的层岚屏障永无止境似的。”
【示例】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3、探观止矣[tàn guān zhǐ yǐ]
【解释】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4、举止娴雅[jǔ zhǐ xián yǎ]
【解释】娴:文雅。形容女子的姿态和风度娴静文雅。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示例】所以窦氏不仅容貌出众,而且举止娴雅,温柔大方,美而不媚。 ——姚雪垠《李自成》第四卷第十六章
5、扇火止沸[shàn huǒ zhǐ fèi]
【解释】沸:沸腾,指水滚开。用扇风助长火势的办法来停止水沸腾。比喻采取的办法与希望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三国志·魏志·陶谦传》“太祖以粮少引军还”裴松之注引《吴书》:“今海内扰攘,州郡起兵,征夫劳瘁,寇难未弭,或将吏不良,因缘讨捕,侵侮黎民,离害者众;风声流闻,震荡城邑,丘墙惧于横暴,贞良化为群恶,此何异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6、为山止篑[wéi shān zhǐ kuì]
【解释】比喻功败垂成。
【出处】语出《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示例】《北齐书·神武帝纪》:“为山止篑,相为惜之。”
7、禁止令行[jìn zhǐ lìng xíng]
【解释】指施禁则止,出令则行。同“令行禁止”。
【出处】清魏源《<圣武记>叙》:“五官强,五兵昌,禁止令行,四夷来王,是之谓战胜于庙堂。”
8、坎止流行[kǎn zhǐ liú xíng]
【解释】遇坎而止,乘流则行。比喻依据环境的逆顺确定进退行止。
【出处】语出《汉书·贾谊传》:“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得坎则止。”颜师古注:“孟康曰:‘《易》坎为险,遇险难而止也。’张晏曰:‘谓夷易则仕,险难则隐也。’”
【示例】坎止流行元无定,敢一朝、挨却尘泥迹,且剩把、锦云织。 ——宋·张榘《金缕曲·次韵拙逸刘直孺见寄言志》词
9、流言止于智者[liú yán zhǐ yú zhì zhě]
【解释】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出处】《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示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4回:“流言止于智者,诸兄都是高人,怎么以戏言当真?”
10、一噎止餐[yī yē zhǐ cān]
【解释】犹因噎废食。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出处】语出《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11、禁暴止乱[jìn bào zhǐ luàn]
【解释】禁:制止;暴:强暴;止:制止,平息;乱:混乱。抑制强暴势力,治理混乱局面。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严助传》:“然自五帝三王禁暴止乱,非兵,未之闻也。”
【示例】诸公当禁暴止乱。 ——章炳麟《电湘救赵》
12、扬汤止沸[yáng tāng zhǐ fèi]
【解释】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三国志·魏书·刘廙传》:“扬汤止沸,使不焦烂。”
【示例】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之痛,胜于养毒。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13、生功止过[shēng gōng zhǐ guò]
【解释】鼓励立功,防止过失。
【出处】《韩非子·说疑》:“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明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
14、举止失措[jǔ zhǐ shī cuò]
【解释】措:安放,放置。举动失常,不知如何办才好。
【出处】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材上加契者,谓之足材,其规矩制度,皆以章契为祖。今人以举止失措者,谓之失章失契,盖谓此也。”
【示例】周瑜举止失措,急拨马便走,云长赶来,周瑜纵马逃命。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
15、举止不凡[jǔ zhǐ bù fán]
【解释】举动不平凡。形容人的行为动作非同一般,与众不同。
【出处】清·壮者《扫迷帚》第五回:“昨见二君举止不凡,询及栈主,始知兄即吴江卞某,此弟生平最敬佩的人,敢问此位名姓?”
【示例】太子见那女子举止不凡,吩咐内侍不许罗唣。 ——清·禇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十八回
16、举止自若[jǔ zhǐ zì ruò]
【解释】自若:象原来的样子。举动不失常态。形容临事镇定,举动不失常态。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将发,与诸将宴集,命取水,忽变为血,在坐皆失色,孝恭举止自若。”
【示例】遇到很大的变故他都能举止自若。
17、射像止啼[shè xiàng zhǐ tí]
【解释】比喻威名远震,使人畏服。
【出处】《汉书·酷吏传·郅都》:“匈奴至为偶人象都(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其见惮如此。此为射像事。”《新唐书·郝玼传》:“虏大畏,道其名,以怖啼?。”此为止啼事。后遂合用以为典实。
【示例】明·汤显祖《紫箫记·边思》:“二位将军有射像止啼之勇,有薄糜餐革之忠。”
18、推波助澜,纵风止燎[tuī bō zhù lán,zòng fēng zhǐ liáo]
【解释】澜:大波浪。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的声势,扩大影响。
【出处】隋·王通《文中子·问易》:“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19、投膏止火[tóu gāo zhǐ huǒ]
【解释】膏:油。用油去浇灭火,结果火烧得更旺。比喻举措不当,适得其反。
【出处】《新五代史·唐书·安重诲》:“四方骚然,师旅并兴,如投膏止火,适足速之。”
20、学无止境[xué wú zhǐ jìng]
【解释】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
【出处】清·刘开《问说》:“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示例】学无止境,你不能太骄傲。
21、以汤止沸[yǐ tāng zhǐ fèi]
【解释】用开水去制止水的沸腾。比喻不从根本上着手,对事情没有帮助。
【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尽数》:“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
【示例】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之益也。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22、漫无止境[màn wú zhǐ jìng]
【解释】指永远不会停止或没有边际。
【示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漫无止境的。
23、知止不殆[zhī zhǐ bù dài]
【解释】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示例】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明·赵弼《两教辨》
24、知止不辱[zhī zhǐ bù rǔ]
【解释】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同“知足不辱”。
【出处】汉·荀悦《汉纪·宣帝纪二》:“太傅疏广谓少傅受曰:‘吾闻“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示例】[察罕]尝以病请告……顾李孟曰:“知止不辱,今见其人。” ——《元史·察罕传》
25、不塞下流,不止不行[bù sè xià liú,bù zhǐ bù xíng]
【解释】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出处】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示例】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26、梅林止渴[méi lín zhǐ kě]
【解释】看到梅林就可以止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北周·庾信《出自蓟北门行》:“梅林能止渴,复姓可防兵。”
【示例】阳焰充饥,梅林止渴。(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十三)
27、官止神行[guān zhǐ shén xíng]
【解释】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出处】《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8、饮鸩止渴[yǐn zhèn zhǐ kě]
【解释】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出处】《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示例】杨嗣昌的加征练饷办法是使朝廷饮鸩止渴。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29、说梅止渴[shuō méi zhǐ kě]
【解释】说到梅子,就会流口水,因而止渴。比喻借想像以自慰。
【出处】宋·李清照《打马赋》:“说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
3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bù sāi bù liú,bù zhǐ bù xíng]
【解释】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出处】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示例】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十一
31、举止大方[jǔ zhǐ dà fāng]
【解释】举动不俗气,不做作。形容人行为动作不拘束,堂堂正正。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1回:“若是正经的女子,见了人一样,不见人也是一样,举止大方,不轻言笑的,那怕他在街上走路,又碍甚么呢?”
【示例】他举止大方,风度翩翩。
32、望梅止渴[wàng méi zhǐ kě]
【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示例】鸾拆书看了,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四
33、行则连舆,止则接席[xíng zé lián yú,zhǐ zé jiē xí]
【解释】行:行路;舆:蓬车或轿子;止:停止席:席位。外出时车或轿相连,休息时座位相接。形容关系密切,形影不离。
【出处】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昔日游行,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34、山止川行[shān zhǐ chuān xíng]
【解释】比喻坚不可摧,行不可阻。
【出处】清·唐甄《潜书·两权》:“诚能自固如是,是山止川行之势也;以战必胜,以攻必取者也。”
35、以煎止燔[yǐ jiān zhǐ fán]
【解释】用加热来制止燃烧。比喻处理方法不对,反而助长已成之势。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错币》:“汉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
36、学问无止境[xué wèn wú zhǐ jìng]
【解释】止境:尽头。学问是没有尽头的。
【示例】学问无止境,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
37、抽薪止沸[chōu xīn zhǐ fèi]
【解释】薪:柴草;沸:沸腾。抽掉锅底下的柴火,使锅里的水不再翻滚。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处】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示例】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北齐·魏收《为侯景判移梁朝文》
38、以火止沸[yǐ huǒ zhǐ fèi]
【解释】比喻处理方法不对,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长已成的气势。同“以汤止沸”。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错币》:“汉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
39、纵风止燎[zòng fēng zhǐ liáo]
【解释】用鼓风的方法灭火。比喻本欲消弭其事,却反而助长其声势。
【出处】隋·王通《中说·问易》:“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示例】幽平而后,有如宣王者出,则礼乐征伐不自诸侯,而《雅》《颂》未可知也。奈何推波助澜,纵风止燎乎! ——宋·欧阳修《王国风解》
40、叹观止矣[tàn guān zhǐ yǐ]
【解释】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的季札在鲁国看各种乐舞,看到舜时的乐舞,十分赞美,说:“观止矣。”
【示例】皆不足奇,得此而叹观止矣。 ——清·钱泳《履园丛话·石钟山》
4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zhī zú bù rǔ,zhī zhǐ bù dài]
【解释】殆:危险。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多用以劝诫人不要贪得无厌。
【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示例】二疏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既无出类拔萃之才,宜急流勇退,以避贤路。(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
42、心同止水[xīn rú zhǐ shuǐ]
【解释】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同“心如止水”。
【出处】唐·白居易《答元八郎中、杨十二博士》诗:“身觉浮云无所著,心同止水有何情。但知潇洒疏朝市, 不要崎岖隐姓名。”
【示例】骨将槁木齐,心同止水净。笔头指金波,座上横玉柄。 ——唐·李山甫《山中答刘书记寓怀》诗
43、以杀止杀[yǐ shā zhǐ shā]
【解释】用严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出处】《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
【示例】盖闻以杀止杀,圣人之不得已。以暴易暴,悍夫之无所成。 ——明·刘基《拟连珠》
44、明镜止水[míng jìng zhǐ shuǐ]
【解释】比喻人心体明净。
【出处】《庄子·德充符》:“人莫见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示例】明镜止水,喻心体也。 ——明·陆树声《清署笔谈》
45、心如止水[xīn rú zhǐ shuǐ]
【解释】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
【出处】唐·白居易《祭李侍郎文》:“浩浩世途,是非同轨;齿牙相轧,波澜四起。公独何人,心如止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示例】屡遭情变之后,她已然心如止水,古井无波。
46、绝薪止火[jué xīn zhǐ huǒ]
【解释】绝:断绝;薪:柴草。断绝柴草,使火停止燃烧。比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出处】《吕氏春秋·尽数》:“扬汤止沸,沸愈不止,去火则止矣。” 汉·枚乘《上书谏吴书》:“一人饮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47、举止言谈[jǔ zhǐ yán tán]
【解释】行为举动和说话言论。指人的外在风度。
【出处】唐·杜牧《罪言》:“山东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见,言语举止,无非叛也,以为事理正当如此,沈酣入骨髓,无以为非者。”
【示例】那做人的一切举止言谈,存心处事,其中讲究,真无穷尽。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