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eixunhuan
[外文]:microcirculation
在封闭型血液循环系统中介于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液循环。在动物肠系膜、蛙蹼、人指甲皱等处,用低倍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微循环的血管结构和血细胞在其中的流动。
微循环的形态随器官组织的不同而有差别(图1),连接微动脉与微静脉的毛细血管有3种形式:
(1)直捷通路,一条较直较短的通路,即由微动脉到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到微静脉的通路。直捷通路中血流速度较快,物质交换能力较差,骨骼肌的微循环中多见。直捷通路总是通畅的,甚至在组织静息时也开放;
(2)真毛细血管网,由后微动脉横向分出许多毛细血管,联通成网,分布在组织细胞间隙。进行真正的物质交换,所以叫真毛细血管,当前毛细血管括约肌松弛时才有血液通过,收缩时则无血液通过,或只有少量血浆和少数被挤变形的红细胞缓慢地通过。机体在静息时微循环大部分血液通过直捷通路,小部分血液通过真毛细血管网;
(3)动静脉吻合枝,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直接接通,是一种更短的直捷通路。血流速度最快,人的手掌、手指掌侧、甲床、大小鱼际、足跖、脚趾跖面、耳壳等处的皮肤中以及胃、肠系膜等都有大量分布。动静脉吻合枝管壁有平滑肌,收缩时使吻合枝关闭,松弛时使吻合枝开放。当很多动静脉吻合枝开放时部分动脉血不经过毛细血管网,而直接流入静脉,可以快速增加器官的血流量。高温环境下,皮肤血管的动静脉吻合枝开放,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低温时吻合枝关闭,皮肤血流量减少,有助于保持体温恒定。
微循环的功能是通过毛细血管进行血液、组织液和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毛细血管长约0.4~0.7毫米,直径约5~20微米或更小,在这样狭窄的管道内红细胞刚能通过。人体的毛细血管全长约96000公里,静息时毛细血管大部分不开放,只有直捷通路经常流通。前毛细血管括约肌司毛细血管的开放和关闭。毛细血管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这种结构很适于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很慢,平均每秒约0.07厘米,血液流经毛细血管的时间约1.5~2.0秒。这给迅速的物质交换提供了足够的时间。毛细血管壁具有很大的通透性。脊椎动物的血浆和组织间液除蛋白质含量外,其他成分相同。不同器官和组织的毛细血管壁的结构不同,有的内皮细胞间有空隙,有的内皮细胞本身有小孔,有的完全连在一起(如脑组织的毛细血管)。一般毛细血管晶体物质和小分子蛋白质都可通过,但脉胳丛、睫状体和肾小球的毛细血管正常情况下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血与组织间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绝大部分通过扩散进行。组织的活动形成了毛细血管内外各种物质的浓度梯度,顺着这种浓度梯度产生了有关溶质的净流量。微循环的物质交换速度很快,可以及时向组织细胞供给营养物质并移去代谢废物。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最外层是粘多糖分子,其下是蛋白质分子,中间是脂质分子,内层也是蛋白质分子。凡能溶于脂质的物质,如氧与二氧化碳都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毛细血管壁上的小孔,物质分子比小孔小的可以通过,在血液与组织间液之间自由出入,互相交换。非脂溶性物质通过小孔来转移交换(图2)。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在温度升高、pH值降低、缺氧、组胺、缓激肽、细菌毒素的作用下可以提高。通透性的变化还与血管口径的大小有密切关系。毛细血管的血压可以插入微管直接测定。哺乳动物动脉端毛细血管血压约30毫米汞柱,平均压约20毫米汞柱。不同组织的毛细血管血压可以有相当大的差别;例如,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压就较高,约60~70毫米汞柱,而肺毛细血管压仅约7毫米汞柱。动静脉血压升高时毛细血管血压随之升高,前毛细血管舒张时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小动脉和小静脉都有交感纤维分布,而微动脉、后微动脉、前毛细血管括约肌都没有神经支配,因此,微循环的调节主要受体液因素的调节。全身性血管活性物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使之收缩,局部性血管活性物质,如乳酸、二氧化碳、组胺、缓激肽和核苷酸等使之舒张。代谢产物对微循环的调节作用较大,如静息时,组织代谢水平低,代谢产物少,平滑肌紧张性较大,真毛细血管网大部分关闭,在关闭一段时间,积聚了较多代谢产物以后,代谢产物会使前毛细血管括约肌舒张,引起该处真毛细血管的开放。同时,原来处于开放状态的毛细血管由于该处代谢产物的不断被移去,会使括约肌收缩,导致毛细血管的关闭,从而造成不同部分毛细血管的交替开放现象。当组织器官活动增强,代谢产物激增而有较多积聚时,将使大部分真毛细血管开放,微循环血量大增,从而得以适应旺盛代谢的更多物质交换的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