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张仲景(公元2~3世纪)

东汉末年医学家。即张机。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据说曾任长沙太守。少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东汉末疾疫流行,仲景宗族在不到10年中死去三分之二,主要病状都是伤寒发热,然后转至危殆。仲景悲痛之余,发愤著书。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成《伤寒杂病论》。吸收《内经》、《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平脉辨证》诸书精义。依据伤寒发热病整个起始发展变化过程,以及病邪侵害脏腑经络程度,结合患者内在正气盛衰,总结伤寒发展规律和辨证施治法则,为中国古代医学开创了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内容。伤寒部分(即《伤寒论》),按该病起始为发热的特征,分成六种证候类型,即三阳(太阳、少阳、阳阴)、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三阳表示热实,三阴表示寒虚。根据病邪侵入肌体程度、病势缓急,用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施治确定病情。六经病证各有主治方,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结合《内经》有关正治、反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各种治则,共包括397法、113方。其中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等,方简意明,具有临床实际效果,便于学习掌握。

杂病部分(即《金匮要略》)主要论述伤寒以外的各种内科疾患(如痉、湿、肺痿、肺痈、咳嗽、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等,以及一些外科疮痈、妇女妊娠和各种杂疗急救症治。这部分论述不以六经论治,而是根据病证按脏腑病机辨证治疗。各类杂病,均有主方。同时讲求药物配伍。一些方剂,除汤、散、丸外,还有酒、熏、洗滴等多种疗法。

张仲景还特别提出治疗“未病”的观点,即认为医生治病首先应从预防疾病出发;其次,也要懂得既病之后,脏腑传变的关系。

《伤寒杂病论》撰成后,因战乱原稿散佚,后经晋代王叔和收集整理,改编成《伤寒论》、《金匮玉函方》二书。迄于北宋中期,校正医书局复依据几种传本,重新整理成《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三种书籍。

张仲景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由宋迄今,注释和阐发各书义的医家很多。张仲景方被推为“众方之祖”,称为“经方”。张仲景并被尊为“医圣”。河南南阳重修了张仲景纪念祠,成立了张仲景国医大学,以弘扬其医学成就。

外国如日本对于张仲景研究也很深入,论著颇多。特别是19世纪时,日本还先后发现康平三年(1060)侍医丹波雅忠抄录的《伤寒论》卷子本,以及康治二年(1143)沙门了纯依据唐人写本所抄录的《伤寒论》。两书原本均较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的《伤寒论》时间为早,内容也有许多不同,对考订《伤寒论》原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隋书经籍志》还记载《张仲景方》15卷、《张仲景评病要方》1卷、《张仲景疗妇人方》2卷,均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