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ehui jinhualun
[外文]:social evolutionism
用合乎规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前进运动解释社会变迁的一种社会学理论。它将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等生物学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认为人类社会和生物有机体是相似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延续,进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因而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自然规律。
早期的社会进化论19世纪下半叶,英国自然科学家C.R.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问世后,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观念在欧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些思想家进一步把生物进化理论引入社会历史和文化研究领域,导致了社会进化论的产生。社会进化论的早期代表人物主要有:A.孔德、H.斯宾塞、L.H.摩尔根、E.B.泰勒和L.T.霍布豪斯等。早期社会进化论者认为,社会的进化和生物进化一样,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直线式的发展。在阐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时,他们往往诉诸自然界的规律性,大多具有决定论的色彩。早期社会进化论可分为生物进化论和自然主义进化论两种。生物进化论认为,同生物有机体一样,社会制度的发展也存在着某种有机规律,它决定着这些制度变化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如孔德提出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阶段(或神学阶段)、过渡阶段(或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或科学阶段)的观点。自然主义进化论从自然哲学那里继承了关于“第一推动力”的思想,认为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受普遍规律的支配。如有机体论强调社会整体的结构具有决定作用,人类学认为人的本性、人种特征和遗传因素对社会生活具有决定性影响;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等等。
现代社会进化论由于早期社会进化论在理论上的粗浅、庸俗和对社会发展作渐进的、狭窄的、直线性的解释,遭到各方面的批判。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反实证主义思潮在社会意识中影响的增大,传统的进化观念受到怀疑,社会进化论在社会学中的影响逐渐减弱。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受到社会学界普遍关注,引发许多社会学家重新看待传统进化论,并完善某些概念,出现了新进化论或称现代社会进化论。
与早期社会进化论不同,现代社会进化论不再对社会发展阶段进行猜测,而把重点放在研究不同社会发展的变化模式上。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渐进的过程,它可借助文化传播以跨越某个或某些发展阶段;从发生学上看,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进化阶段,但每一个社会不一定必须经过所有的进化阶段。工业化导致了相同的制度和社会模式在全球范围的发展。现代社会进化论提出了 5种社会变迁类型:
(1)非必然的进化。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可能会导致进一步进化,但也可能不会发生这种进化。
(2)非直线发展的进化。不存在一个所有社会都必然经过的单一发展阶梯顺序,社会通过相互传播文化,可以跨越某些发展阶段。
(3)非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认为协作化竞争更能带来进步。
(4)不含最终目标的进化。
(5)非同步的进化。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必然地伴随着文化的同步发展。
影响和评价社会进化论的产生给形而上学及神创世界的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对探索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性和对社会发展进行客观的、科学的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它把社会发展仅仅理解为渐变、改良,反对质变、飞跃,未能跳出形而上学的窠臼。K.马克思对此进行了科学的批评,并阐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的发展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是一个迂回的、曲折的、辩证的、永无止境的过程。社会进化是人们由盲目地改造社会走向自觉地改造社会的结果,它只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