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蛤蚧

概况

异名:蛤蟹(《日华子本草》),仙蟾(《纲目》),大壁虎(《中药志》),蛤蚧蛇、德多、握儿、石牙(《广西中药志》)。

基源:为壁虎科壁虎属大壁虎,药用其除去内脏的全体。

原动物:大壁虎Gekko gecko Linnaeus.

历史:蛤蚧始载于《开宝本草》。《纲目》列于鳞部龙类。马志曰:“蛤蚧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树间,形如大守宫,身长四、五寸,尾与身等。”按其描述,与现今所用蛤蚧符合。

形态:是壁虎科动物中大型的种类。全长可达30cm。头带三角形,吻端突圆,鼻孔近吻端,耳孔椭圆形,眼大突出。口大,上下颌有很多细小牙齿。全身密生细鳞,背部具有明显的疣粒。头和背部的鳞细小,多角形。胸腹部的鳞较大,呈覆瓦状排列。尾鳞不规则,排成环状,指如趾膨大,底部有单行褶襞皮瓣,能吸附峭壁。尾长和身长相等,容易断,并能再生。体色变异很大,背面紫灰色,有砖红色和蓝色的斑点,腹面灰白色,散有粉红色或黄色的斑点。尾部有6~7条白色环纹。(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376页.4930条图)

生境与分布:栖息于山岩石隙、树洞或屋檐墙壁上。分布于云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

生药

饲养 饲养场宜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用石头和火砖砌成空心假山,分假山壁和假山心两个主要部分,假山周围留出约30cm的步道,以便观察。饲料为活的膜翅目昆虫,晚上用较弱灯光,引诱昆虫聚集灯下,让其捕食,如不够时,可用人工捕捉喂食。药材主产于广西、云南、贵州。

鉴别

性状:全体固定于竹片上呈扇片状,头部及躯干长10~15cm,尾长10~14cm,腹背部宽6~10cm。头大,扁长,眼大而凹陷成窟窿,眼间距下凹呈沟状,角质细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大牙。背呈灰黑色或银灰色,并有灰棕色或灰绿色的斑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均呈嵴状突起,全身密布圆形,多角形而微有光泽的细鳞。四肢指、趾各5,除第1指、趾外均有爪。尾细长而结实,上粗下细,中部可见骨节,色与背部相同。质坚韧。气腥,味微咸。以体大、尾全、不破碎者为佳。

显微 粉末淡黄色或淡灰黄色。 ①鳞片表面可见半圆形、类圆形或长圆形隆起,略作覆瓦状排列,布有极细小的粒状物,有时可见圆形孔洞。 ②皮肤碎片表面观细胞界限不清楚,布有棕色或棕黑色色素颗粒,常聚集成星芒状。 ③横纹肌纤维侧面观有细密横纹,明暗相间,横纹呈平行的波峰状;横断面观呈三角形、类圆形或类方形。 ④骨碎片不规形,表面有细小裂缝状或针孔状孔隙;骨陷窝呈裂缝状、长条状或类长圆形,多为同方向排列,边缘骨小管隐约可见。(图见徐国钧《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755页.图371)

理化:取样品粉末5g,用石油醚50ml分2次浸提,每次18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减压回收至干,残留物用少量石油醚溶解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冰醋酸(12∶4∶0.5)或氯仿-甲醇(97∶3)为展开剂,展开后,喷10%磷钼酸乙醇液,加热显色,斑点蓝褐色。(图见刘训红《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628页.图543)

加工炮制:酒蛤蚧 取蛤蚧块,用酒浸润后,烘干。 每蛤蚧100kg,用黄酒20kg。

贮藏:同花椒贮存密封,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蛤蚧含有4种甾体类化合物,其中有胆固醇。脂类成分有胆固醇酯、甘油酯、糖脂、磷脂和21种脂肪酸(已鉴定了17种)。脂肪酸以亚油酸(36.30%)、棕榈酸(21.14%)、油酸(19.65%)和亚麻酸(14.47%)的含量较高,总磷脂成分含量达1.1%以上,其中以磷酸酰胺含量较高(71%),其次为磷脂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蛤蚧还含有甘氨酸、脯氨酸、谷丙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赖氨酸等18种游离氨基酸,基中以甘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含量较高。蛤蚧尚含25种无机元素,有:Ca、Mg、P、Sr、Ba、Cu、Al、Fe、Zn、Cr、Pb、Ni、Sb、Zr、K、Na、Mn、Si、Ti、Mo、Cd、Pd、Ag、Be,其中以Ca为主量,其次是P、Mg、Si、Na、Ba、Cu、Sr、Zn等。此外蛤蚧中还含有分子量为7.6×104的多肽成分和肌酸、正交硫(S8)和硫酸钙。

蛤蚧尾中锌和铁的含量高于体,特别是锌含量高42倍多。尾中含13种游离氨基酸,与体相比缺乏丙氨酸和半胱氨酸,但其中必需氨基酸(赖、精、组、苏、缬、异亮、苯丙氨酸等)的含量均高于体中相应的氨基酸的含量。精氨酸高达约2倍,赖氨酸高1.38倍,又有报道蛤蚧尾中多种无机元素(Zn、Cu、Fe、Ca、Mg、Mn、Ni等)量和总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体,而头足部位的无机元素(除Mn、Co、Mo、Pd外)和15种氨基酸均低于体,并缺乏蛋氨酸和胱氨酸[1~4]。

参考文献

[1] 黄泰康.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1683。[2] 中药通报;1988;13(1):38。[3]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1(6):375。[4]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1,14(4):10。

药理

①平喘作用 用蛤蚧体及蚧尾的乙醇提取物,以3g/kg×1d和3g/kg×4d的剂量给豚鼠im,可明显对抗氯化乙酰胆碱的致喘作用。蛤蚧尾乙醇提取物及蚧体的乙醇提取物对磷酸组胺10-6、氯代乙酰胆硷10-5浓度所致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都具有直接的松弛作用[1]。 ②对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蛤蚧乙醇提取液2g/kg ip,可使18月龄大鼠小肠匀浆中超氧化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入赘孰墓趸锩?(GSH-Px)活性增强,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增高,过氧化脂质(LPO)的含量明显降低,提示对大鼠小肠的自由基代谢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还表明蛤蚧尾部的作用大于体部[2]。蛤蚧乙醇提取液2g/kg sc,连续10及20d,可使大鼠肝、肾胞浆铜、锌超氧化物岐化酶、线粒体锰超氧化物岐化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和细胞匀浆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显著增加;线粒体过氧化脂质水平及细胞匀浆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下降,蛤蚧尾部作用大于体部的作用[6]。 ③抗衰老 蛤蚧的体部和尾部提取液分别给于18月龄Wistar大鼠共10d,发现大鼠脑B型单胺氧化酶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有一定的延缓衰老作用[3]。 ④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蛤蚧尾提取物3g/kg im对小鼠溶菌酶活性、抗体形成量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有明显影响,而蛤蚧体仅能提高溶菌酶活性,而蛤蚧头则均无明显影响[4]。

毒性:含眼前头部与尾部均未见毒性反应[5]。

参考文献

[1] 天津中医 1989;(3):24。[2]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1992;17(2):86。[3] 广西中医药 1992;15(4):38。[4] 广西中医药 1986;9(1):47。[5] 辽宁中医杂志 1989;13(4):36。[6]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4;10(3):26。

药性

性味:咸,平。 ①《开宝本草》:“味咸,平。有小毒。” ②《本经逢原》:“甘、咸,温。小毒。”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咸,平”。

归经:入肺、肾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少阴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厥阴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效:补肺益肾、定喘止嗽。

主治:虚劳、肺痿,喘嗽、咯血、消渴,阳痿。 ①《海药本草》:“疗折伤,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 ②《日华子本草》:“治肺气,止嗽、下石淋及沾血。” ③《开宝本草》:“主久肺劳、疗咳嗽,下淋沥,通水道。” ④《本草衍义》:“补肺虚劳嗽。” ⑤《纲目》:“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 ⑥《本草再新》:“温中益肾、固精助阳,通淋,行血。蛤蚧尾能治疝。”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补肺、滋肾、定喘,止咳。治支气管哮喘、肺结核、咳嗽、性神经衰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喘嗽忌服。 ①《本草经疏》:“咳嗽由风寒外邪者不宜用。” ②《得配本草》:“阴虚火动,风邪喘嗽,二者禁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人参,治肺嗽、面浮、四肢浮肿。 ②配桑螵蛸,治急、慢性气管炎。 ③配生地黄、麦门冬,治肺肾虚亏,久喘失音或痰中带血。 ④配贝母、桑白皮,治肺虚而有痰热的久咳痰喘。 ⑤配枸杞子、肉苁蓉、巴戟天,治肾阳不足,阳痿遗精。 ⑥配百部、紫菀、五味子,治肺结核引起的咳嗽、痰中带血。 ⑦配贝母、桑白皮、杏仁,治支气管哮喘、心性喘息、肺气肿等症。 ⑧配朝鲜参、五味子、核桃肉,治肾阳虚之阳痿,性机能减退、五更泄泻、小便频数。 ⑨配巴戟天、茯苓、白术,治肾阳虚之阳痿,性机能衰退。 ⑩配人参、贝母、知母,治虚喘咳嗽、痰中带血,或面目浮肿。 ⑾配补骨脂、淫羊藿、肉苁蓉,治肾虚阳痿、尿频等症。 ⑿配党参、麦冬、五味子,治肺弱肾亏、呼吸短促、不能平卧、肢冷畏寒、脸白自汗。 ⒀配人参、胡桃仁、五味子、沉香,治肺肾不足之虚喘。 ⒁配白羊肺、麦门冬、款冬花、胡黄连,治肺劳咳嗽。 ⒂配北沙参、杏仁、知母、桑白皮,治虚劳咳嗽痰血、呼吸短促。 ⒃配沙参、贝母、知母、杏仁,治肺结核咳嗽。

方选和验方: ①蛤蚧丸(《圣济总录》)治热劳烦躁,面赤口干,骨节痠痛,夜多盗汗,咳嗽痰壅,力乏气促:蛤蚧(酥炙)1对。胡黄连、知母、鳖甲(醋炙)、紫菀、桑白皮、麦门冬、人参、黄芪、炙甘草、柴胡、地骨皮、生地黄各15g,炒杏仁、细辛各0.3g。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食前、临卧生姜煎汤送下。 ②蛤蚧丸(《太平圣惠方》)治虚劳咳嗽及肺壅上气:蛤蚧1对(头尾全者,涂酥炙令黄),贝母30g(煨微黄),紫菀30g(去苗、土),杏仁30g(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鳖甲60g(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皂荚仁30g(炒令焦黄),桑根白皮30g(锉)。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200~300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枣汤下20丸,每日3~4服。忌苋菜。 ③蛤蚧散(《太平圣惠方》)治肺劳咳嗽:蛤蚧1对(用醋少许涂,炙令赤色),白羊肺30g(分为3份),麦门冬15g(去心,焙)。款冬花0.3g,胡黄连0.3g。上药除羊肺外,捣细罗为散,先将羊肺一份,于沙盆内细研如膏,以无灰酒150ml,暖令鱼眼沸,下羊肺,后入药末9g,搅令匀,令患者卧,去枕,用衣簟腰,仰面徐徐而咽,勿太急。 ④独圣饼(《圣济总录》)治肺嗽、面浮、四肢浮:蛤蚧1对(雌雄头尾全者,净洗,用法酒和蜜涂炙熟),人参1株(紫团参)。上2味,捣罗为末,熔蜡120g,滤去滓,和药末,作六饼子。每服,空心,用糯米作薄粥100ml,投药1饼,趁热,细细呷之。 ⑤蛤蚧汤(《证治准绳·类方》)治咳嗽吐脓血,肺痿羸瘦,涎涕稠粘:蛤蚧(酒浸、酥炙)。知母、贝母、鹿角胶(炙令燥)、炙枇杷叶、葛根、炙桑皮、人参、炙甘草、炒杏仁各30g。为粗末,每服9g,水煎服。 ⑥蛤蚧散(《三因极-病证方论》)治积劳、久咳、失音:蛤蚧(酥炙)1对,煨诃子肉、炒阿胶、熟地黄、麦门冬、细辛、炙甘草各15g。为末,炼蜜为丸,皂子大,每服1丸,不拘时含化。 ⑦蛤蚧散(《世医得效方》)治虚劳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不思饮食:蛤蚧(蜜炙)1对,人参、百部、款冬花、紫菀茸各15g,贝母、阿胶(蛤粉炒)、鳖甲(醋炙)、柴胡、炒肉桂、黄芪(蜜炙)、甘草、杏仁、姜半夏各30g。为末,每服9g,加生姜3片,水煎,不拘时服。 ⑧人参蛤蚧散(《卫生宝鉴》)治久病咳嗽,上气喘满,痰稠而黄,或吐脓血,胸中烦热,身体羸瘦,或面目浮肿,脉浮而虚,渐成肺痿失音:蛤蚧(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换水,洗去腥气,酥炙黄色)1对,杏仁(炒去皮尖)、甘草(炙)各150g,人参、茯苓、贝母、桑白皮、知母各60g。上为细末,盛瓷器内,每日如茶点服。 ⑨蛤蚧汤(《中药大全》)治支气管哮喘,心性喘息,肺气肿,肺结核引起的喘咳,痰中带血:蛤蚧1对,百部12g,紫菀9g,五味子1.5g,川贝9g,杏仁9g,桑白皮9g。水煎服。 ⑩蛤蚧酒(《中华长寿中药宝典》)治肺肾两虚而致的虚劳喘咳、阳痿、遗精:蛤蚧1对(去头、足和鳞片)切成小块,白酒1000ml浸泡。2月后饮酒,每次20ml,每日2次。 ⑾蛤蚧补酒(《中华长寿中药宝典》)治肾虚阳痿,性欲低下:蛤蚧1对,补骨脂、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各10g,优质白酒500ml,浸泡上药,1个月后饮酒,每次20ml,每日2次。 ⑿新中医 1987;(12):“治阳痿:蛤蚧1对,葱白、韭菜籽各60g。将3药焙脆,研细末,分成10~12包,夫妇同床前服1~2包,黄酒30g送服。” ⒀蛤蚧河车散(福建中医药 1992;(5))治顽固性哮喘:蛤蚧1对,紫河车80g。上2味微火烘干,混合研末,成人分成4包,小孩分成8包。每3日1包,淡盐水送服。 ⒁参桃蛤蚧饮(广西中医药 1992;(3))治心脏性哮喘,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证属肾虚气喘者:红参10g,熟附子8g,补骨脂10g,菟丝子10g,胡桃仁20g,沉香粉4g(冲服),肉桂6g(另焗水)。上方药混合加入清水300ml,慢火煎取100ml,与焗取肉桂水混合,分2次送服沉香粉,每日2次,每日1剂。另取蛤蚧1条去内脏,猪瘦肉50g,捶烂蒸熟服之,每周服2次。 ⒂中草药通讯 1978;(5):“治肺结核:蛤蚧3对,黄连500g,百部、白及各1000g。将蛤蚧去头足切成长条,用黄酒浸后,焙干,研粉。再将另3味研粉过100~120目筛,与蛤蚧粉混匀,水泛为丸。分装300袋,每袋9g。每次1袋,每日3次,饭后开水送服。” ⒃四川中医 1986;(7):“治遗精:蛤蚧2对,鹿茸20g,将蛤蚧置水中浸泡,去头足及黑皮(勿损尾部)。隔纸微水烤干,再将鹿茸切片,微烤,共研粉。每晚睡服2g,用黄酒送服。” ⒄中医杂志 1983;(11):“治子宫颈炎:人参膏干粉5份,蛤蚧粉、铅丹各2份,黄连素、乳香、没药各0.2份,儿茶0.3份,冰片0.1份。上药分别研末过筛,和匀,装入胶囊,每粒重0.5g。用时,将患处清洁消毒后,将药置于阴道穹窿部,每次2粒,隔日1次,每4次为1疗程。” ⒅蛤白散(山东中医杂志 1995;(7))治肺结核:蛤蚧1对,白及250g,川贝母、丹参各100g,紫河车、太子参、生麦芽、猫爪草各150g。上药研末为1料,瓶装密封备用。每服10g,早晚空腹服。加减:气虚甚者加蜜炙黄芪150g;潮热盗汗重者加鳖甲120g;痰中带血者加丹皮100g。 ⒆甘肃中医 1994;(1):“治老年性阴道炎:生蛤粉30g,樟丹、雄黄各15g,冰片2.4g,没药9g,儿茶15g,硼砂1.5g,硇砂0.6g,乳香9g。将上药混匀为末,装入空心胶囊。阴道上药,隔日1次,每次2粒,5次为1疗程。” ⒇青蛤散(浙江中医杂志 1995;(1))治肿瘤术后化疗伤口不愈:煅蛤蚧、煅石膏、生黄柏各50g,分别研细,过100目筛后,与青黛15g,轻粉25g,混合均匀备用。创面常规消毒后敷青蛤散少许,以无药纱布覆盖包扎。每日换药1次。 (21)海马蛤蚧散(国医论坛 1995;(4))治男性不育:海马60g,蛤蚧3对,生晒参100g,白芍60g,当归60g,炮附片24g,枸杞子60g,熟地80g,肉苁蓉80g,黄柏10g。将上药共研极细末,过100目筛,装入胶囊。每日2次,每次9g,开水冲服,30天为1疗程。 (22)参蛤三七散(山西中医 1994;(5)治顽固性支气管哮喘:人参100g,蛤蚧2对(去头足焙黄),三七粉10g。上药共研细末,每次3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哮喘发作期,可改汤剂随证加味服用;缓解期,每日3次,1月为1疗程。

单方应用:①《广西药用动物》:“治小儿疳瘦:鲜蛤蚧1条,去皮和内脏,猪瘦肉(剁碎)30g,稍加点油盐,共蒸熟服。” ②《广西药用动物》:“治阴囊湿疹:鲜蛤蚧1条,去皮和内脏,切成小块,和猪瘦肉同蒸熟吃,每日1次,连吃2次。”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蛤蚧补肺气,定喘止喝,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劳损痿弱,许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补也。刘纯云,气液衰、阴血竭者宜用之。何大英云,定喘止嗽,莫佳于此。”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蛤蚧,其主久肺劳咳嗽、淋沥者,皆肺肾为病,劳极则肺肾虚而生热,故外邪易侵,内证兼发也。蛤蚧属阴,能补水之上源,则肺肾皆得所养,而劳热咳嗽自除;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清,故淋沥水道自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