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iji zuoyong
[外文]:teratogenesis
人或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异常,称为先天性畸形或畸胎。遗传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如电离辐射等)、生物因素、母体营养缺乏或内分泌障碍等都可能引起先天性畸形。环境污染物通过人或动物母体影响胚胎发育和器官分化,使子代出现先天性畸形的作用,称为致畸作用。
20世纪60年代以前,化学物质的致畸作用未被人们注意。60年代初,西欧一些国家和日本突然出现不少畸形新生儿。截至1962年,这些国家出生的畸形新生儿超过万名。后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主要是孕妇在怀孕后第30天到50天期间,服用镇静剂“反应停”(化学名 α-苯肽戊二酰亚胺,又称塞利多米)所致。于是许多国家对一些药物、食品添加剂、农药等农用化学品以及工业化学品,进行了各种致畸作用的研究,并规定上述化学品应经过致畸试验,方可正式使用。中国自70年代起也开始了对农药、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和各种环境污染物的致畸研究,并把致畸试验列为农药和食品添加剂毒性试验的内容之一。
业已肯定环境污染物中甲基汞对人有致畸作用。从动物实验中发现,有致畸作用的还有四氯二苯二、西维因、敌枯双、艾氏剂、五氯酚钠和脒基硫脲等。
关于致畸作用的机理,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1)环境污染物作用于生殖细胞的遗传物质(DNA),使之发生突变,导致先天性畸形。生殖细胞突变有遗传性。环境污染物作用于体细胞,引起体细胞突变也可引起畸形,但无遗传性。
(2)生殖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不离开的现象,即在细胞分裂中期成对染色体彼此不分开,以致一个子细胞多一个染色体,而另一个子细胞少一个染色体,从而造成发育缺陷(见环境污染与染色体畸变)。
(3)核酸的合成过程受破坏引起畸形。
(4)母体正常代谢过程被破坏,使子代细胞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缺乏必需的物质,影响正常发育等等。关于致畸机理,尚待深入探讨。(见彩图)
- 参考书目
- J. G. Wilson, Enviroment and Birth Defects,Academic Press, New York,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