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痞满

胃脘部痞塞胀满,触之无形,按之不痛为临床特征的病证。多因误用泻下方药损伤脾胃之气,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以及脾胃虚弱,引起脾胃升降失常所致。

痞满在《内经》中称为否、满、否塞、否膈。汉代《伤寒论》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隋代《诸病源候论》有“八痞”、“诸痞”的称谓,说明痞满的病因非止一端。明代《证治准绳》将痞与胀进行了鉴别,认为胀在腹中,其病有形;痞在心下,其病无形。《景岳全书》将痞满分为虚实两类,实痞有邪有滞,虚痞无邪无滞,实痞实满可散可消,虚痞虚满宜温宜补。西医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等疾病出现痞满的症状时,可参考辨治。

病因病机

引致痞满的原因很多:或由于热病邪在肌表,医者反用泻药攻里而损伤脾胃,邪气乘虚结于心下;或饮食过饱,恣食生冷,影响脾胃运化和气机升降;或由于情志失和,而致肝气郁结不舒;或由于脾胃失健,不能运化水湿,酿生痰浊,痰阻中焦,或脾胃虚弱,饥饱不匀,或过用寒凉克伐之剂,重耗脾胃之气,导致脾运失健,胃纳呆钝。总之,痞满的病位在胃脘部,其病机多为脾胃虚弱、内外之邪乘而袭之,致使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所致。

辨治

痞满应辨其虚实,有邪者为实,无邪者为虚;饮食积滞、痰湿内阻、肝郁气滞者为实,而脾胃虚弱属虚。痞满治疗原则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但临证以虚实互见为多,故常用消补兼施之法。

痞满可以分以下证型:

(1)饮食积滞。证见胃脘满闷,痞塞不舒,嗳腐吞酸,或恶心呕吐,或大便不通,腹满,舌苔垢腻,脉弦滑。治宜消导和胃,用保和丸合平胃散。

(2)痰湿阻滞。证见胃脘痞塞,满闷不舒,头目眩晕,恶心欲吐,身重倦怠乏力,或咳痰不爽,苔白腻,脉滑。治宜祛痰化湿、顺气宽中,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

(3)肝郁气滞。证见胃脘不舒,痞塞满闷,心烦易怒,两胁作胀,常欲长长叹息为快,舌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消滞,用越鞠丸加减。

(4)脾胃虚弱。证见胃脘不舒,痞塞胀满,时宽时急,喜热喜按,得温则舒,四肢欠温,气短乏力,倦怠懒言,不欲食,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虚大无力。治宜健脾益气、升清降浊,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5)中虚湿热。证见胃脘部痞满,不思饮食,口苦,恶心,呕吐,大便黏滞不爽,舌质偏胖有齿痕,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益气健脾、清热化湿,常用半夏泻心汤为主方。

若能正确治疗,痞满的预后大多较好。倘若迁延不愈导致脾胃虚弱,也有转为气虚中满之鼓胀者,则预后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