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isi
[外文]:silk making
用桑蚕茧或柞蚕茧作原料制成生丝或柞蚕丝的工艺过程。中国是最早利用蚕茧抽丝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制做丝线、丝带和简单的丝织品,到商周时期已能利用蚕丝制成绫、罗、锦等优美的丝织品。早期的制丝方式是将鲜茧浸于热汤中,用手抽丝,卷于丝框上,到周代已开始应用简单的缫丝工具。汉代以后,一些简易的缫丝机如木制手摇缫丝机、脚踏缫丝机等已在民间广泛应用。
大约在公元300年左右,中国的养蚕和制丝技术开始传到日本。550年前后又逐渐传到欧洲。此后,意、法等国才开始养蚕和制丝。1828年法国开始煮、缫分业并发明了利用动力的共拈式直缫机,代替原来的简易缫丝机。从此制丝业就从农村副业中分化出来,有了专业性的制丝工厂。19世纪50年代中期,意大利在共拈式直缫机的基础上改进,制成单拈式直缫机。以后日本又改进为再缫座缫机,即先将生丝卷绕在小上,然后再复摇到大上。1872年,南洋华侨陈启源引进座缫机,在广东省南海县开设继昌隆制丝工厂,这是中国第一家制丝工厂。此后,上海、无锡、苏州、重庆、杭州等地也相继办起了制丝厂。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初创造出多绪缫丝机,即立缫机。座缫机由每台 5绪(由若干粒蚕茧并接成一条生丝为1绪)增加到20绪。中国江苏、浙江两省,在30年代初相继建立立缫制丝工厂。
1885年,侨居法国的美国人E.W.塞雷尔首先研究自动缫丝机。1899年日本圆中丈助氏对利用共拈式丝条粗细平衡原理的自动缫丝进行了探索。之后,日本、苏联、中国等又从各方面研究自动缫丝机,并逐步用于生产。自动缫丝机(见彩图)提高了缫丝操作工人的看台能力,由原来立缫机每人看管20绪增加到50绪以上,多的可达200绪,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中国发现和利用柞蚕茧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周代以前柞蚕处于自然繁殖状态,人们采集柞蚕茧做丝絮,当时称为野蚕。周代以后才逐渐发展为人工饲养,到南北朝时定名为柞蚕,并从手工拈丝逐渐发展为木缫机缫丝。1949年以后,中国根据桑蚕茧缫丝的特点,逐步研究成功用水缫机对柞蚕茧缫丝。
随着缫丝机的不断改进,其他工序也有相应的改进和提高,如采用热风式蚕茧干燥技术,煮蚕改进为利用蒸汽渗透或减压渗透的蒸汽煮茧等。
蚕茧干燥和贮藏新鲜的蚕茧腔内的活蚕蛹和寄生蝇卵,经一定时间便化蛾出蛆,钻出茧壳,使茧层损伤而无法缫丝,必须及时利用热空气或电磁波等将蛹和蛆杀死,并去除适量的水分,使蚕茧干燥,不致霉烂变质,便于贮藏。蚕茧的干燥过程又称烘茧。干燥的蚕茧称为干茧。为了防止干茧发霉变质,在蚕茧贮藏中要加强温、湿度控制和采取防虫、防鼠的措施。桑蚕茧一般采用干茧缫丝。柞蚕茧鲜茧茧丝的离解比半干茧和干茧好,所以中国北方地区在冬天和春天都采用鲜茧缫丝,到4月以后,即蛹变蛾前,把杀蛹干茧装入茧笼露天保管,或烘干后入库贮藏。中国南方地区由于气温较高,鲜茧不宜缫丝,与桑蚕茧一样烘干后贮藏。
制丝工艺过程包括混茧、剥茧、选茧、煮茧、缫丝、复摇、整理、检验等工序。混茧、剥茧和选茧是缫丝前的准备工序。蚕的品种、饲育季节和产地不同,茧丝粗细和色泽等也不相同。因此须根据缫丝工艺要求,将蚕茧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和,扩大批量,以稳定缫丝生产。蚕茧的外围有一层松散的丝缕,通称茧衣。它的纤维细而脆弱,丝胶含量较多,不能缫丝。剥茧就是剥去茧衣,以利于选茧。选茧的目的是剔除不能缫丝的下茧或难以缫丝的次茧。一般,正常茧称为上茧,双宫茧、穿头茧、黄斑茧、柴印茧、烂茧、薄皮茧等属于次茧或下茧。上茧中也有茧形大小、茧层厚薄和茧的色泽等差别,选茧时还要根据缫丝工艺要求,在上茧中分选出大型茧或小型茧。
煮茧是制丝的重要工序之一。利用水和热的作用,有时也添加化学助剂,把茧丝外围的丝胶适当膨润、软和,使茧丝间的胶着力小于茧丝的湿润强力,以便在缫丝时茧丝能连续不断地依次离解。桑蚕茧丝胶组成中难溶性物质少,在热水中易溶解、膨润、软和。而柞蚕茧丝胶常与大量草酸钙混在一起,煮茧时不易溶解、膨润和软和。因此桑蚕茧经煮茧后即可缫丝,而柞蚕茧还必须经过化学药品处理,称漂茧。缫丝是制丝工程中的主要工序。根据生丝规格要求,集合若干粒煮熟茧的茧丝,顺序离解、卷绕,并不断补充新的煮熟茧,缫成生丝。
复摇是将缫丝时卷绕在小上的生丝重新卷绕成大丝片状或筒装生丝的过程。有人沿用日文叫法,称为扬返过程,或简称扬返。整理是指把大丝片摇成绞再打成包的过程。要求绞装或筒装生丝成形良好,手触柔软,生丝疵点和断头少,便于运输和贮藏。同时,必须使生丝保持一定的规格,如回潮率、重量、丝片宽度或筒子直径,还必须保持生丝的弹性、强力、伸长度和抱合等品质。丝的检验是通过肉眼观察和仪器检测,得出生丝的各项品质指标的。
制丝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如绪丝、蛹衬、蚕蛹等,可分别加工成长吐、滞头、挽手和蛹油,也可制成丝素粉和提取各种氨基酸。下茧可作绢纺原料或制成丝绵。双宫茧可缫制双宫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