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了科头赤足、两道三科、横科暴敛等含“科”的成语32个,其中“科”开头的成语6个,“科”结尾的成语10个,“科”在中间的成语16个,包括成语的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科”开头的成语1、科头赤足[kē tóu chì zú]
【解释】科头:不戴帽子。露着头,光着脚。形容困苦或生活散漫。
【出处】明·唐寅《偶成》诗:“科头赤足芝荷衣,徙倚藤床对夕晖。”
2、科头箕踞[kē tóu jī jù]
【解释】科头:不戴帽子;箕踞:两腿分开而坐。不戴帽子,席地而坐。比喻舒适的隐居生活。
【出处】唐·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示例】任科头箕踞受松风,新凉霎。 ——清·陈维菘《满江红·江村夏咏》
3、科头袒体[kē tóu tǎn tǐ]
【解释】科头:不戴帽子;袒:裸露。不戴帽子,袒露身体。形容傲慢不羁的神态。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刺骄》:“若夫贵门子孙及在位之士,不惜典刑,而皆科头袒体,踞见宾客。”
4、科头箕裾[kē tóu jī jù]
【解释】科头:不戴帽子;裾:通“倨”,傲慢;箕裾:两腿分开而坐。不戴帽子,席地而坐。形容不拘礼法。
【出处】明·梅鼎祚《玉合记·入道》:“这搭儿瀑布飞流,青松夹道,将蒲团打坐一回,正是科头箕裾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5、科头跣足[kē tóu xiǎn zú]
【解释】科头:不戴帽子;跣足:光脚。光着头赤着脚。
【出处】《史记·张仪列传》:“虎贲之士跿跔科头。”《新五代史·王彦章传》:“彦章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
【示例】科头跣足不得稽,要与官长修长堤。 ——田昼《筑长堤》
6、科班出身[kē bān chū shēn]
【解释】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示例】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科班出身的人越来越多。
“科”结尾的成语1、两道三科[liǎng dào sān kē]
【解释】说三道四,花言巧语。
【出处】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谁听你两道三科,嚷似蜂窝,甜似蜜钵。”
2、作奸犯科[zuò jiān fàn kē]
【解释】奸:坏事;科:法律条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示例】今儿子既在你处,必然是你作奸犯科,诱藏了我娘子,有甚么得解说?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
3、照本宣科[zhào běn xuān kē]
【解释】照:按照;本:书本;宣:宣读;科:科条,条文。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
【出处】元·关汉卿《西蜀梦》第三折:“也不用僧人持咒,道士宣科。”
【示例】说法是照本宣科,十分单纯的。 ——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
4、玉律金科[yù lǜ jīn kē]
【解释】律:规章,法则;科:旧指法律条文。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
【出处】汉·扬雄《剧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条。”
【示例】老伯大人的议论,真是我们佐班中的玉律金科。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三回
5、发策决科[fā cè jué kē]
【解释】策:策问;科:等第。拆阅策问题目,以决定录取。旧指应试取中。
【出处】汉·扬雄《法言·学行》:“或曰:‘书与经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曰:‘可。’或人哑尔笑曰:‘须以发策决科。’”
【示例】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憟。 ——唐·柳宗元《贺进士王对元失火书》
6、打诨插科[dǎ hùn chā kē]
【解释】科:古曲戏曲中的表情动作。穿插在戏曲表演中的能使观众发笑的表演与道白。亦泛指引人发笑的动作与言谈。
【出处】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小丑丁秀容打诨插科,令人绝倒。”
【示例】在聊天室里形形色色的人打诨插科地聊着网话。
7、捏怪排科[niē guài pái kē]
【解释】作怪、捣鬼、为难之意。
【出处】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一折:“着那等干眼热滑张杓,任从那些打草惊蛇,尽教他捏怪排科斯间谍。”?
8、与受同科[yǔ shòu tóng kē]
【解释】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六回:“家兄一想,这件事倘要认真办起来,与受同科,不但姓文的担不起,就是老哥亦落不是的。”
【示例】凡赃私的银,是与受同科的,他怎敢闹出来?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六回
9、五子登科[wǔ zǐ dēng kē]
【解释】用作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
【出处】《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示例】一来就‘五子登科’,这种风气不好。 ——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10、力不同科[lì bù tóng kē]
【解释】科:等第。力量的大小不一样。
【出处】《论语·八佾》:“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科”在中间的成语1、横科暴敛[hèng kē bào liǎn]
【解释】滥征捐税,强行搜刮民财。同“横征暴赋”。
【出处】《元史·外夷传一·高丽》:“佥议司官不肯供报民户版籍,州县疆界,本国横科暴敛,民少官多,刑罚不一,若止依本俗行事,实难抚治。”
【示例】老百姓受不了横科暴敛,纷纷揭竿而起
2、跣足科头[xiǎn zú kē tóu]
【解释】科头:不戴帽子;跣足:光脚。光着头赤着脚。
【出处】《史记·张仪列传》:“虎贲之士跿跔科头。”《新五代史·王彦章传》:“彦章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
【示例】卢柟饮了数杯,又讨出大碗,一连吃上十数多碗,吃得性起,把巾服都脱去了,跣足科头,踞坐于椅上。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九
3、金科玉臬[jīn kē yù niè]
【解释】臬,标准,法式。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同“金科玉律”。
【出处】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各种各料虽互相差异,却又互相调和,这便正符那条艺术底金科玉臬‘变异中之一律’了。”
4、开科取士[kāi kē qǔ shì]
【解释】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五:“时值贞元十五年,朝廷开科取士,传下黄榜,期于三月间诸进士都赴京师殿试。”
【示例】你只想朝廷开科取士,为国求贤,这是何等大典。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
5、盈科后进[yíng kē hòu jìn]
【解释】泉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比喻学习应步步落实,不能只图虚名。
【出处】《孟子·离娄下》:“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6、发科打趣[fā kē dǎ qù]
【解释】科:古戏曲用语;打趣:用诙谐的言语凑趣助兴。以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逗人发笑或拿人开玩笑。
【出处】清·颐琐《黄绣球》第15回:“那稿子是同黄通理大家参酌,中间也有发科打趣的处在。”
7、撮科打哄[cuō kē dǎ hòng]
【解释】犹言插科打诨。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出处】明·汤显祖《南柯记·漫遣》:“自家扬州城中有名的一个溜二便是。一生浪荡,半世风流。但是晦气的人家,便请我撮科打哄;不管有趣的子弟,都与他钻懒帮闲。”
8、撒科打诨[sā kē dǎ hùn]
【解释】穿插在戏曲表演中,使观众发笑的动作与道白。亦泛指引人发笑的言语、动作。
【出处】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秀才,与你这一间幽静的房儿,随你自去打斛斗,学踢弄,舞地鬼,乔扮神,撒科打诨,乱作胡为。”
【示例】戏剧中少不了撒科打诨。
9、谑笑科诨[xuè xiào kē wù]
【解释】谑笑:滑稽可笑;诨:诙谐逗趣的话。指情节滑稽引人发笑的喜剧动作。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凤姐虽有邢王二夫人在前,但因贾母之命,不敢违拗,且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先点了一出,却是《刘二当衣》。”
10、插科打诨[chā kē dǎ hùn]
【解释】科:指古典戏曲中的表情和动作;诨:诙谐逗趣的话。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出处】明·高明《琵琶记·报告戏情》:“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
【示例】事情出了岔子的时候,插科打诨,轻松的把责任卸在别人头上。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五
11、发科打诨[fā kē dǎ hùn]
【解释】以滑稽的动作和语言引人发笑。
【出处】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连枝秀》:“锦心绣腹,宣扬《老子》经文,发科打诨,不离机锋;课嘴撩牙,长存道眼。”
12、全科人儿[quán kē rén ér]
【解释】指父母、配偶、子女都健在的人。
【示例】她守着这全科人儿生活,觉得十分幸福。
13、撮科打閧[cuō kē dǎ hòng]
【解释】犹言插科打诨。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閧,同“哄”,喧闹。
14、金科玉条[jīn kē yù tiáo]
【解释】科、条:法律条文。原指完美的法律条文。后指不能更改、必须遵守的信条。
【出处】汉·扬雄《剧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条。”
【示例】真台谏之金科玉条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补遗》
15、插科使砌[chā kē shǐ qì]
【解释】砌,拼凑;捏造。指以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引人发笑。
【出处】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一出:“苦会插科使砌,何吝搽灰抹土,歌笑满堂中。”
16、金科玉律[jīn kē yù lǜ]
【解释】科:旧指法律条文;律:规章,法则。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
【出处】汉·扬雄《剧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条。”
【示例】他把他家里那种种可笑规矩,看成圣贤的金科玉律。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一百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