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Ostriniafurnacalis(Guenee)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分布在亚洲。我国除青藏高原玉米区末见报道外,广布全国各玉米种植区。寄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大麻,此外也能为害小麦、大麦、马铃薯、豆类、向日葵、甘蔗、甜菜、茄子、番茄等20多种植物。 为害特点: 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致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易倒折。穗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下降。减产10%—30%。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3mm,翅展24—35mm,黄褐色蛾子。雌蛾前翅鲜黄色,翅基2/3部位有棕色条纹及一条褐色波纹,外侧有黄色锯齿状线,向外有黄色锯齿状斑,再外有黄褐色斑。雄蛾略小,翅色稍深;头、胸、前翅黄褐色,胸部背面淡黄褐色;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纹状,内侧黄褐色,基部褐色;外横线暗褐色,锯齿状,外侧黄褐色,再向外有褐色带与外缘平行;内横线与外横线之间褐色;缘毛内侧褐色,外侧白色;后翅淡褐色,中央有一条浅色宽带,近外缘有黄褐色带,缘毛内半淡褐色,外半白色。卵长约1mm,扁椭圆形,鱼鳞状排列成卵块,初产乳白色,半透明,后转黄色,表具网纹,有光泽。幼虫体长约25mm,头和前胸背板深褐色,体背为淡灰褐色、淡红色或黄色等,第1—8腹节各节有两列毛瘤,前列4个以中间2个较大,圆形,后列2个。蛹长14—15mm,黄褐至红褐色,1—7腹节腹面具刺毛两列,臀棘显著,黑褐色。 生活习性: 年发生1—6代,以末代老熟幼虫在作物或野生植物茎秆或穗轴内越冬。翌春即在茎秆内化蛹。成虫羽化后,白天隐藏在作物及杂草间,傍晚飞行,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夜间交配,交配后1一2天产卵,雌蛾喜在将抽雄蕊的植株上产卵,产在叶背中脉两侧,少数产在茎秆上。平均每雌产卵400粒左右,每卵块20—50粒不等。幼虫孵化后先群集于玉米心叶喇叭口处或嫩叶上取食,被害叶长大时显示出成排小孔。玉米抽雄授粉时,幼虫为害雄花、雌穗并从叶片茎部蛀入,造成风折、早枯、缺粒、瘦砒等现象。在豆科植物上,常从嫩茎分枝处蛀入,使上部枯死,蛀口常堆有大量粪屑。老熟幼虫在蛀道内近孔口处化蛹。在广东卵期3—4天,幼虫期20—31天,蛹期8—10天。 防治方法: (1)进行预测预报。 (2)农业防治。进行整个农田生态系多因素的综合协调管理。即作物、害虫与环境因素调控。农业防治具体方法有: ①选用抗虫品种。 ②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源基数。即在越冬代化蛹前,把主要越冬寄主作物的秸秆处理完毕。如沤肥、用作饲料、燃料等,可消灭虫源,减轻一代螟虫为害。 ⑧因地制宜进行耕作改制。夏玉米3代发生区,尽可能减少春播玉米、高粱、谷子等播种面积,就能有效地减轻夏玉米受害。 ④设置早播诱虫田或诱虫带。利用玉米螟成虫喜欢选择高大茂密玉米田产卵习性,有目的有计划地种植早播玉米或谷子,诱集玉米螟成虫产卵,然后集中防治,可得到事半功倍之效。 ⑥结合农事操作,减少玉米螟为害。黄河、淮河两岸的棉区,采用麦棉间套作的,一代玉米螟多在小麦上为害时,因此麦收后,小麦运出田外,可减少棉田玉米螟转株为害。 ⑧在玉米螟为害严重的地区,于玉米打苞抽雄期,玉米螟多集中在尚未抽出的雄穗上为害,这时隔行人工去除2/3的雄穗,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可消灭70%幼虫。 (3)物理防治。提倡利用害虫对环境条件中各种物理因素的行为和生理反应杀灭害虫。大面积推广灯光诱杀、辐射不育等,简便易行,效果好。 ①安装200W或400W高压汞灯,每盏灯有效防治面积200—300×667(m2)。 ②设置捕虫水池,修建直径1.2m、高0.12m水池,水池下留一小放水孔,诱杀成虫。 (4)生物防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另一种是人工繁殖天敌。常用种类有赤眼蜂、螟虫长距茧蜂、玉米螟厉寄蝇、微孢子虫、白僵菌等。 ①释放赤眼蜂。放蜂时间根据预测预报确定玉米螟发生期,掌握在玉米螟产卵期放蜂。放蜂量和次数根据螟娥卵量确定。一般每667m2释放1—2万头,分两次释放。放蜂前要注意检查蜂的发育进度,掌握在蜂蛹后期,个别出蜂时释放,把蜂卡挂到田间一天后即见大量出蜂,雨季要抢晴放蜂,做到大面积连片放蜂,有利提高防治效果。吉林公主岭采用该项技术,近8年挽回经济损失2.6亿元。 ②释放螟虫长距茧蜂。山西一带,667m2放蜂700头,寄生率98%,防效明显。 ②利用白僵菌治螟。白僵菌可寄生玉米螟幼虫和蛹。在早春越冬幼虫开始复苏化蛹前,对残存的秸秆,逐垛喷撤白僵菌粉封垛。方法是每m2垛面,用每克含100亿孢子的菌粉100g,喷一个点,即将喷粉管插入垛内,摇动把子,当垛面有菌粉飞出即可。也可用每克含量80—100亿孢子的白僵菌粉加滑石粉或草木灰按1:5充分混匀,每667m21—2kg用机动喷粉器或手摇喷粉器喷粉,防效80%—90%。 ④用B.t颗粒剂治螟。又称苏云金杆菌颗粒剂。于玉米心叶末期前撤入心叶里,每667m2用700g,防效可达90%以上。生产上中午阳光太强时不宜施药;养蚕地区要注意防止蚕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