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农村社会学

研究农村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及发展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历史

农村社会学最先起源于美国。美国在南北战争以后,经过近30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在这期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致使农村经济衰退,农民生活贫困,农村社会发生了严重的危机。美国的农村社会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解决农村发展和农民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894年,C.R.亨德森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美国乡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一般认为这是农村社会学成为专门研究领域的开端。1908年,第26届美国总统T.罗斯福成立农村生活委员会,该会的调查研究报告是农村社会学早期的重要文献。1915年,威斯康星大学C.J.加尔平教授发表了《一个农业社区的解剖》报告,第一次划定了具体的农村社区。他以一个村镇为中心,将中心周围农户交易行为所能达到的最远点连成不规则圆圈,圈内就是一个社区。这一研究被认为是首创的合乎科学的、有系统有分析的农村社会学研究。20世纪20年代,为了应付农业危机,美国农业部批准各州建立农业实验站,为农业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提供政府资助,农村社会学便很快发展成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1935年创立了专门刊物《农村社会学》。1937年,美国社会学会宣布成立农村社会学学会。此后,农村社会学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50年代以后,美国农村人口减少,农村社会生活性质发生变化,农村的独特性逐渐消失,农村社会学的专门研究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摆脱农村社会学的危机,美国农村社会学家在80年代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农业社会学。它力图从社会劳动的全面空间分工中研究农村,并对农村在总的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出解释。农业社会学的产生代表着美国农村社会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村社会学在西欧有了很大的发展。大战期间,西欧的农村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战后亟待重建,客观上需要农村社会学指导乡村重建工作;同时,美国的农村社会学者开始到西欧开展农村社会调查,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帮助西欧开展农村社会学的教学研究活动等,促进了西欧农村社会学的发展。1957年,欧洲农村社会学工作协会成立,不久更名为欧洲农村社会学会。1964年该会与美国农村社会学会联合在法国举行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1968年又在荷兰举行第二届世界大会,农村社会学这门学科在世界许多国家得以广泛传播。

20世纪初,农村社会学传入中国。早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学主要是引进和移植,当时,一些留美学生回国从事农村社会学的教学和著译工作,并在外国教授指导下进行农村社会调查。最早的农村社会调查是1918~1919年由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教授D.H.库尔普指导的广东潮州凤凰村调查。其内容涉及地势、人口、卫生、种族、经济、治理、风俗、社团、教育、美术、娱乐、宗教等方面,是一次较完整、系统的农村社会调查,调查结果于1925年用英文在美国发表,书名为《华南农村生活》(Country Life inSouth China)。1924年顾复的《农村社会学》出版,是中国的第一部农村社会学著作。随后,相继出版了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1929),冯和法的《农村社会学大纲》(1929),言心哲的《农村社会学概论》(1934)等,农村社会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20年代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农村进行了一系列社会调查,著名的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6)、《兴国调查》(1930)、《长岗乡调查》(1933)、《才溪乡调查》(1933)。此外,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陈翰笙主持创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研究,并于1934年创办了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中国农村》。40年代后,中国农村社会学强调社区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吴景超、吴文藻、费孝通等人。其中,费孝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相继出版了《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和《乡土中国》(194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农村社会学曾一度中断了在学科意义上的研究。1979年社会学研究恢复之后,农村社会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费孝通倡导的小城镇研究,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新发展。1986年,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社会学专业;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建农村社会学研究室。同时,相继出版了有关农村社会学的论著和教材。

研究对象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尚无定论。早期的农村社会学主要研究农村社会问题,涉及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0世纪20年代以后,以美国学者H.B.霍桑和D.桑德森为代表的农村社会学家,主张给农村社会学划定专门的研究领域,以区别于其他学科。霍桑认为农村社会学应限于社会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桑德森则认为农村社会学主要是研究农村社会组织。他们把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限于某一专门领域,摆脱了初期该学科包罗万象的状况,在理论和方法上更富有科学性。在同一时期,美国社会学家P.A.索罗金和D.齐默尔曼提出,农村社会学要从整体上研究农村社会各部分之间、农村和城市之间、农村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对后来农村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系统论的形成和普通社会学由经验实证研究向辩证综合研究过渡,农村社会学也注重对农村社会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即在自然、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心理诸因素的相互关联之中,对农村社会的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进行综合的研究。它把农村看作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系统,通过各要素的联系来揭示农村社会的局部现象,又在各局部现象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社会整体的性质和规律。

研究内容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

(1)农村区位结构研究。包括研究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在农村社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中心地区对农村区位布局的影响。

(2)农村社会结构研究。这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课题。农村经济结构、阶级与阶层结构、人口结构、职业结构、群体结构、家庭结构等是构成农村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家庭经营是许多农村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对家庭和以家庭为核心的农村群体结构的研究,在农村社会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农村社区体系研究。农村社会的基本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范围内形成不同的农村社区,各社区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农村社区体系。农村社区体系研究主要包括村庄、村镇和集镇的特点和作用,村际联系和社区格局等方面。

(4)从农村的角度研究城乡关系,包括城乡文化传递的条件与方式。

(5)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和水平的研究。旨在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6)对农村社会问题的研究。诸如环境、人口、教育、贫困、犯罪、卫生问题等,探讨这些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及提出改革方案。

(7)对农村社会变迁的研究。包括变迁过程和发展趋势,导致和制约变迁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农村发展的目标模式和农村现代化等。

农村社会调查在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占有重要位置。为了保证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建立了一系列农村社会调查指标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有农业生产调查、农村人口调查、农村家计调查和农村教育与卫生调查等。

参考书目
    唐忠新著:《农村社会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