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春柳社

中国文艺研究团体。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以研究各种文艺为目的,并最先建立了演艺部。创始人李叔同(息霜)、曾孝谷。先后加入者有欧阳予倩、吴我尊、黄喃喃、李涛痕、马绛士、谢抗白、庄云石、陆镜若等人。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正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夜,戏曲界在全国兴起改良活动。中国留日学生看到日本在19世纪末自由民权运动中诞生的新派剧,立刻就被其中的民主精神以及新颖形式所吸引,并随即登台仿效。

“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的春柳社演艺部成立后即发表“专章”,阐明他们的戏剧观点,与当时国内思想启蒙运动的鼓吹者遥相呼应。他们强调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所特有的社会功能,认为在制造社会舆论上,声形并茂的戏剧,既能弥补“与目不识丁者接,而用以穷”的报章之不足,又优于有声无形的演说及有形无声的图画。他们还举出欧美与日本的优伶“靡不学博洽多闻”而“国家所以礼遇之者亦至隆厚”,来进一步说明戏剧事业的高尚。

1907年初春阴历年在中国青年会举办的赈灾游艺会上春柳社演艺部初试锋芒,演出法国小仲马《茶花女》的第三幕,由李叔同饰茶花女,曾孝谷饰阿芒的父亲,并得到日本新派名优藤泽浅二郎的指导。这次演出以它良好的布景和对白、表情、动作皆截然不同于京剧的新面貌,在中国留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社员遂扩充到80余人。在初战告捷的鼓舞下,同年6月1、2日假本乡座举行“丁未演艺大会”,正式公演大型剧目《黑奴吁天录》。这是春柳社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创作活动。剧本是曾孝谷根据美国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林纾、魏易译本《黑奴吁天录》改编的。改编者对原著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突出了奴隶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思想。剧本按现代话剧分幕形式用口语写成,因而被欧阳予倩称之为“可以看作中国话剧第一个创作的剧本”。这次演出在东京引起了轰动,其影响达于国内。

此后由于遭到中国公使馆反对及物质上的困难,春柳社的活动受到限制,只好演一些人物少、情节简单的独幕剧。直到1909年初夏借东京座以“申酉会”名义公演了 4幕剧《热血》(演出时名《热泪》,原作者法国萨都)。

春柳社在东京演出《热血》剧照

《热血》是中国留学生演出的第二出大戏。演出本强调了剧中关于革命党人越狱、同反动当局作斗争以及慷慨就义等方面内容,在中国留学生中深得好评,尤其是同盟会成员,认为这次演出给了革命青年很大鼓舞。更重要的是在运用话剧形式上,这个戏要比《黑奴吁天录》更整齐、更纯粹一些。演出完全依照剧本,很注意舞台形象的统一,保持了全剧动作的贯串。

《热血》演出后,由于中国公使馆的进一步干涉,“申酉会”停止了活动。日本时期的春柳社演剧至此告一段落。以上可称作“前期春柳”。

辛亥革命后,春柳社员陆续归国。1912年初,陆镜若在上海邀集欧阳予倩、马绛士、吴我尊为骨干,又吸收许多上海青年,成立了新剧同志会,正式从事职业演剧。新剧同志会始终保持着春柳社的宗旨和传统作风,因此可算作“后期春柳”。成立后第一年,他们以上海为据点,在苏州、常州、无锡、杭州一带作巡回公演。1913年到长沙,先与社会教育团合作,后分离出来以“文社”名义单独演出。1914年初春回到上海,正值上海新剧“中兴”,此后一年多,他们便挂起了“春柳剧场”的牌子,除去无锡、杭州等地外,主要是在上海作长期公演。至1915年秋陆镜若去世,新剧同志会也随之解体。

春柳社在上海谋得利剧场开幕时发的传单

春柳社、新剧同志会的演剧艺术与同时期在国内由进化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演剧相比,独具一格,因此形成了文明戏中并列的两大流派:春柳流派与进化团流派。

新剧同志会素以他们高尚的新剧称颂于时。《文社简章》宣称“本社专编演各种有益社会、发人猛省之剧,务使于娱乐之中受相当之感化”。在实践中,他们从各个方面维护了戏剧事业的高尚纯洁,不走当时普遍存在的戏剧商业化道路。

春柳四友:欧阳予倩、吴我尊、马绛士、陆镜若,1941年于上海

新剧同志会的演出剧目,大部分属于社会问题剧。保留剧目有:《家庭恩怨记》、《不如归》、《猛回头》、《社会钟》、《热血》、《鸳鸯剑》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反映贫富矛盾的戏,如《社会钟》、《猛回头》、《运动力》、《宝石镯》,这些戏都透露出一种朦胧的阶级观念,表现了社会革命思想的萌芽,在整个文明戏舞台上十分突出。

新剧同志会较大的弱点是:没有一个正确的思想指导。因此辛亥革命的失败、“二次革命”失败后封建势力全面复辟的逆流,对新剧同志会有很大影响,使他们原有的思想缺陷进一步暴露出来。前期春柳的政治热情受到压抑,最后当他们长期卖座不佳、内外交困时,搬演庸俗无聊的剧目,终于加速了自身的崩溃。

春柳社、新剧同志会作为在新剧初创时期自成一体的一个流派,对于这一新兴剧种的形成、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他们那些饱含社会意义的剧目,那种严肃认真的艺术作风,对观众、对戏剧界都产生过很好的影响,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