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瓠子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异名:净街捶(《清异录》),龙蜜瓜、天瓜(《滇南本草》),长瓠(《纲目》)。
基源:为葫芦科葫芦属植物瓠子的果实。
原植物:瓠子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Standl.var.hispida(Thunb.)Hara(L.leucantha Rusby var.clavata Makino),又名甘瓠(《诗经》),甜瓠(《千金·食治》),扁蒲(《群芳谱》)。
历史:瓠子始载于《唐本草》,曰:“瓠味皆甘,时有苦者,而似越瓜,长者尺余,头尾相似,与甜瓠体性相类,但味甘冷……。”《群芳谱》载:“瓠子,江南名扁蒲。地蔓生,处处有之。苗、叶、花俱如葫芦,结子长一、二尺,夏熟。亦有短者,粗如人肘,中有瓤,两头相似。”所述即为现今的瓠子无疑。
形态:一年生攀援草本。茎枝被粘质长柔毛,老时渐脱落。卷须纤细,上部2歧,幼时有微柔毛。叶柄长16~20cm,有粘质长毛,顶端有2腺体;叶片卵状心形或肾状卵形,长、宽均10~35cm,不裂或3~5裂,边缘不规则锯齿,两面均被微柔毛。花雌雄同株,均单生;雄花花梗细,长于叶柄,被微毛,萼筒漏斗状,长约2cm,裂片披针形,被微毛,花冠黄色,被毛,裂片皱波状,长3~4cm,宽2~3cm,5脉,雄蕊3,药室折曲;雌花花梗与叶柄近等长,子房圆柱形。果实粗细匀称而呈圆柱状,直或微弓曲,长达60~80cm,绿白色,果肉白色。花期夏季,果期秋季。(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365页.图6143)
生境与分布:中国各地有栽培,长江流域一带更为广泛栽培。
生药采集:秋末冬初采摘老熟的匏瓜,悬于通风处,阴干后切开,除去干瓤、种子,取干果皮即得。
化学性质干瓠含多种糖。果实、根、叶含葫芦素B、D。果实还含莽草酸(Shikimic acid)、酶类、烟酸、糖。
参考文献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21。
药性性味:《新华本草纲要》:“干燥果皮:味苦,性寒。”
功效:利水消肿。
主治:《新华本草纲要》:“用于水肿腹胀,烦热口渴,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品60~120g,或烧存性研末。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千金·食治》:“扁鹊云:患脚气虚胀者,不得食之。”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滇南本草》:“治小儿初生周身无皮:用瓠烧灰,调油搽之。” ②《滇南本草》:“治左瘫右痪:瓠子烧灰,酒下。” ③《滇南本草》:“治痰火腿脚疼痛:瓠子烧热包之。” ④《滇南本草》:“治诸疮脓血流溃,杨梅结毒,横痃鱼口:瓠子用荞面包好,以火烧焦,去面为末,服之。” ⑤《食物药用指南》:“治皮肤溃疡,恶疮不愈:鲜瓠子烧焦存性,研末,香油调涂患处。”
食疗:①《食物药用指南》:“治水肿腹胀:鲜瓠子煎汤,取汁淡饮。” ②《食物药用指南》:“治口鼻生疮,痈肿初发:鲜瓠子1个去皮、子,切块,加盐、姜、蒜适量,文火烧汤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