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了烛照数计、风中之烛、秉烛待旦等含“烛”的成语45个,其中“烛”开头的成语2个,“烛”结尾的成语16个,“烛”在中间的成语27个,包括成语的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烛”开头的成语1、烛照数计[zhú zhào shù jì]
【解释】用烛照着,按数计算。比喻料事准确。
【出处】唐·韩愈《送石处士序》:“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
2、烛尽光穷[zhú jìn guāng qióng]
【解释】蜡烛燃尽,烛光消失。比喻人死后意识也消灭。
【出处】《北史·杜弼传》:“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
“烛”结尾的成语1、风中之烛[fēng zhōng zhī zhú]
【解释】在风里晃动的烛光。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
【出处】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
【示例】老拙夫妇年近七旬,如风中之烛,早暮难保。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
2、风中秉烛[fēng zhōng bǐng zhú]
【解释】秉:拿着。风中拿着烛易灭。比喻临近死亡的人或行将消灭的事物。
【出处】元·无名氏《海门张仲村乐堂》第一折:“我将世事都参透,幻身躯似风中秉烛,可怜见便似兀那水上浮沤。”
3、飞蛾赴烛[fēi é fù zhú]
【解释】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同“飞蛾赴火”。
【出处】宋·黄庭坚《演雅》诗:“蛣蜣转丸贱苏合,飞蛾赴烛甘死祸。”
4、西窗剪烛[xī chuāng jiǎn zhú]
【解释】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示例】待归来细问当年事,有谁念残香冷腻,共话却潦倒西窗剪烛时。 ——明·陈汝元《金莲记·便省》
5、风檐刻烛[fēng yán kè zhú]
【解释】风檐:科举时代的考场。指科举时代考场寒冷,时间紧迫,十分艰苦。
【出处】清·钮琇《觚剩·五经中式》:“查林二公乃能于风檐刻烛时,立就二十三艺,洵未易才。”
6、洞房花烛[dòng fáng huā zhú]
【解释】形容结婚的景象。
【出处】北周·庾信《和咏舞》诗:“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
【示例】洞房花烛之夜,两新人原是旧相知,又多是吃惊吃吓,哭哭啼啼,死边过的,竟得团圆,其乐不可名状。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九
7、盲人把烛[máng rén bǎ zhú]
【解释】瞎子手擎烛火照亮。比喻不起任何作用。
【出处】《野叟曝言》七五回:“古人每以陈寿帝魏不帝蜀,议者蜂起,皆盲人把烛之谈也。”
8、风前残烛[fēng qián cán zhú]
【解释】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
【出处】郭戈《金瓶梅传奇》第十七回:“常言道,小不忍则乱大谋。我儿不可逞强。况我已是病弱之体,如那风前残烛,再也经不得事了。”
【示例】他在风前残烛岁月里还不忘发挥余热。
9、当风秉烛[dāng fēng bǐng zhú]
【解释】秉:举着。迎着风举着蜡烛。比喻身陷危险境地。
【出处】明·无名氏《勘金环》第三折:“我性命恰便似当风秉烛,恰便似水不浮沤。”
10、扣盘扪烛[kòu pán mén zhú]
【解释】扣:敲;扪:摸。比喻不经实践,认识片面,难以得到真知。
【出处】宋·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钥,以为日也。”
11、盲人扪烛[máng rén mén zhú]
【解释】比喻只凭片面了解或局部经验就对事物妄加判断。同“盲翁扪籥”。
【出处】民意《告非难民生主义者》第三节:“盲人扪烛,而以为日,欲正告之,则不能免于词费。”
12、五侯蜡烛[wǔ hòu là zhú]
【解释】用以形容豪门权势的显赫景象。
【出处】语出唐·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旧俗寒食节禁火,而宫中传烛分火于五侯之家,贵宠可见。
【示例】清·陈维菘《喜迁莺》词:“千载鱼灯,五侯蜡烛,赢得三春梦短。”
13、石火风烛[shí huǒ fēng zhú]
【解释】比喻为时短暂。
【出处】唐·黄滔《祭宋员外》:“石火风烛,惊波逝水,诚修短之无改矣,奈痛伤之有等焉。”
14、无幽不烛[wú yōu bù zhú]
【解释】黝暗处无不被照亮。比喻明察隐微。
【出处】《周书·达奚武传》:“但神道聪明,无幽不烛,感公至诚,甘泽斯应。”
【示例】唐·李白《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圣君垂拱南面,穆清而居,大明广运,无幽不烛。”
15、扣槃扪烛[kòu pán mén zhú]
【解释】扣:敲;扪:摸。比喻认识片面,未得要领。
【出处】宋·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16、照天蜡烛[zhào tiān là zhú]
【解释】照亮天空的蜡烛。比喻清官明察。
【出处】宋·范缜《东帝纪事》卷四:“田元均密谏况,宽厚明辨,其治成都为声。……蜀人谓之‘照天蜡烛’,又谓之‘不错事尚书’。”
【示例】大叫“活拿童俊做照天蜡烛”,四面合围上来。任你有六臂三头,也难逃天罗地网。(清·吕熊《女仙外史》第五十九回)
“烛”在中间的成语1、秉烛待旦[bǐng zhú dài dàn]
【解释】旦:早晨。手持点燃的蜡烛待天亮。
【出处】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四折:“好个古撇先生,还是那壁披衣据床,秉烛待旦哩!”
【示例】(瞿)式耜高兴极了,吩咐剩下的一个老兵进酒,秉烛待旦和(张)同敞销磨这个空城的一夜。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第十四章
2、灯烛辉煌[dēng zhú huī huáng]
【解释】辉煌:光辉耀眼。形容灯光烛火通明,光辉耀眼。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军士引阚泽至,只见帐上灯烛辉煌,曹操凭几危坐。”
【示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7回:“叔宝一班别了公子,出打球场,上了蓝桥,只见街坊上灯烛辉煌。”
3、洞烛其奸[dòng zhú qí jiān]
【解释】洞:透彻;烛:照见;奸:奸诈。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
【出处】《明史·董传策传》:“(严)嵩稔恶误国,陛下岂不洞烛其奸!”
【示例】他有一双洞烛其奸的眼睛。
4、剪烛西窗[jiǎn zhú xī chuāng]
【解释】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示例】今视之殆如梦寐,与谈诗文,慧黠可爱。剪烛西窗,如得良友。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连琐》
5、秉烛夜游[bǐng zhú yè yóu]
【解释】秉:执持。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出处】《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示例】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6、炳烛之明[bǐng zhú zhī míng]
【解释】点燃蜡烛,用以照明。形容人到老年,好学不倦。
【出处】汉·刘向《说苑》:“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7、花烛红妆[huā zhú hóng zhāng]
【解释】花烛:彩色的蜡烛。点上彩色的蜡烛,穿着红艳的礼服。指婚礼。
【出处】南朝·梁·何逊《看伏郎新婚》:“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妆。”
8、犀角烛怪[xī jiǎo zhú guài]
【解释】借以赞美诗文的深刻。
【出处】《晋书·温峤传》:“峤旋武昌,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灭,奇形怪状。”
【示例】鲁迅先生诗歌的深刻,有如犀角烛怪,使社会上的一切“怪物”都现了原形。
9、刻烛成诗[kè zhú chéng shī]
【解释】刻:用硬物划;烛:蜡烛;诗:诗句。用刀在蜡烛上刻痕,同时提笔作诗。形容才思敏捷。
【出处】《南史·王僧孺传》载: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曾夜集学士作诗,刻烛计时,作四韵诗的,刻烛一寸为标准。
10、火烛小心[huǒ zhú xiǎo xīn]
【解释】火烛:泛指能起火的东西。原指谨防失火。亦泛指处事小心谨慎。
【出处】清·邗上蒙人《风月梦》第十回:“你点火把送贾老爷回府,你就家去罢。家中门户火烛小心。”
【示例】你悄悄跟老张去说,叫他去找‘主顾’,要有钱人家的子弟,肚子里‘火烛小心’而急于想中举的;每一个六千银子,另加两成小费。 ——高阳《清官册·科场大狱》
11、膏烛以明自煎[gāo zhú yǐ míng zì jiān]
【解释】油脂的烛因能用来照明而受到煎熬。比喻因有才能或特长而招至祸患。
【出处】《老子·上德》:“鸣铎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煎,虎豹以文来射。”
12、洞幽烛远[dòng yōu zhú yuǎn]
【解释】洞:洞察;幽:深远;烛:照亮。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
【出处】明·吴承恩《赠郡伯古愚邵公报政序》:“有洞幽烛远之明,有含茹翕张不疾不徐之度。”
【示例】他有洞幽烛远的眼光。
13、钟盘烛龠[zhōng pán zhú yuè]
【解释】比喻认识片面,未得要领。
【出处】宋·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14、洞隐烛微[dòng yǐn zhú wēi]
【解释】形容目光犀利,观察事物深刻透彻。
【出处】清·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学师]谓[马建忠]能洞隐烛微,提纲挈领,非徒钻故纸者可比。”
15、洞幽烛微[dòng yōu zhú wēi]
【解释】洞:洞察;幽:深远;烛:照亮;微:微末,精细处。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
【出处】明·吴承恩《赠郡伯愚邵公报政序》:“有洞幽烛远之明,有含茹翕张不疾不徐之度。”
【示例】谓能洞幽烛微,提纲挈领,非徒钻故纸者可比。 ——清·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
16、玉烛调和[yù zhú tiáo hé]
【解释】指天地四时之气和合调顺。也指夫妻感情融洽。
【出处】南朝·梁·萧统《七契》:“铜律应度,玉烛调和。”
【示例】显文明开盛治,说孝男并义女。玉烛调和归圣主。 ——元·高明《琵琶记》第四十二出
17、犀燃烛照[xī rán zhú zhào]
【解释】犹犀照牛渚。
【出处】清·王韬《使才》:“使臣行辕宜设译官数员,汇观各处日报而撷取要略,译以华文,寄呈总理衙门;则泰西迩日之情形,正如犀燃烛照,无所遁形。”
18、风烛残年[fēng zhú cán nián]
【解释】风烛:被风吹的蜡烛,容易熄灭;残年:残余的岁月,指在世不太久。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出处】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
【示例】有许多象祁老者的老人,希望在太平中度过风烛残年,而侵略者的枪炮打碎了他们的希望。 ——老舍《四世同堂》六
19、偶烛施明[ǒu zhú shī míng]
【解释】偶:双;施:施行。两支蜡烛大放光明。比喻两种事物相得益彰。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尧舜之德,譬犹偶烛施明于幽室也,前烛照之,后烛益明,非前烛昧,后烛彰也,乃二烛相因而成大光。”
20、火光烛天[huǒ guāng zhú tiān]
【解释】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势极大(多指火灾)。
【出处】明·张岱《海志》:“火光烛天,海水如沸,此来得见海战,尤奇。”
【示例】城里到处火光烛天,枪炮齐响,有钱的人纷纷逃难,穷若的人民水断粮绝。 ——老舍《吐了一口气》
21、插烛板床[chā zhú bǎn chuáng]
【解释】指用木头做成的极简陋的蜡烛插架。形容生活作风廉洁朴素。
【出处】唐·李延寿《南史·傅昭传》:“傅昭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居此职者皆权权倾天下,昭独廉静,无所干豫,器服率陋,身安粗粝,常插烛板床,明帝闻之,赐漆盒烛盘。”
22、花烛洞房[huā zhú dòng fáng]
【解释】花烛:彩色蜡烛;洞房:深邃的房,指新婚夫妇的卧室。深室里点燃有龙凤图案装饰的蜡烛。形容结婚的欢乐景象。
【出处】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一折:“到晚来月射的破窑明,风刮的蒲帘响,便是俺花烛洞房。”
【示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5章:“一个臂挽黑纱的人怎么可能去进花烛洞房呢?”
23、火烛银花[huǒ zhú yín huā]
【解释】犹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出处】宋·朱淑真《元夜》诗之三:“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东风。”
24、风烛草露[fēng zhú cǎo lù]
【解释】风中之烛易灭,草上之露易干。比喻人已衰老,临近死亡。
【出处】明·杨慎《洞天玄记》四折:“人生一世,犹如石火电光,寿算百年,恍若风烛草露。”
【示例】他的处境像风烛草露一样危险。
25、明烛天南[míng zhú tiān nán]
【解释】烛:照耀。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出处】清·姚鼐《登泰山记》:“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6、风烛之年[fēng zhú zhī nián]
【解释】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出处】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
【示例】他们充分利用风烛之年来为社会作贡献。
27、炳烛夜游[bǐng zhú yè yóu]
【解释】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出处】三国·魏·曹丕《又与吴质书》:“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