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乡勇

清朝用兵时临时招募的辅助部队。源于清代前期的乡兵。雍正八年(1730),鄂尔泰镇压西南少数民族乌蒙部落时,就利用过乡兵,一般认为这是清代使用乡兵之始。乾隆末年,由于八旗兵业已腐朽,不堪战斗,绿营兵也暮气日深,渐趋腐败,福康安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时,不得不招募地方“义勇”,与官兵并用。以后镇压湘黔苗民起义及嘉庆年间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时,朝廷除了命地方举办团练外,都招募乡勇,官给口粮,在绿营之外别自成营,随军战守,时称“勇营”。从此相沿成例。但在咸丰以前,勇营额数之多寡不定,武器之良窳不一,没有创建营制,有事招募,事后即予裁撤,不过是一种临时性质的非正规部队。太平军起义后,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在原乡勇基础上创建营哨之制,编练了一支有独特制度的正规军,称为湘勇,通称湘军。咸丰十一年(1861)李鸿章遵照湘军的营制、营规组建了淮军。随后其他各省也相继招募乡勇,仿照湘军营制编练部队,使勇营成为镇压太平军和捻军起义的主力军。太平军、捻军失败后,部分勇营改为防军,后又改为巡防队,直至清末被编为陆军。由乡兵到勇营,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变化后,最终代替了经制的绿营兵,成为清代后期镇压反抗和维护统治的极为重要的武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