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iwu fanzhi
[外文]:plant propagation
从植物体产生更多新个体的过程和方法。在自然界中,植物繁殖过程能自然完成。除自然播种繁衍者外,有些植物的茎在湿、热条件下能长出气生根,或地下茎能形成不定根;有些植物的根或叶缘能形成不定芽,进而成为与母株分离或不分离的新个体。按新个体产生过程的特点,可分为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和营养繁殖3大类。但习惯上常把营养繁殖并入无性繁殖一类。
有性繁殖即植物在生活周期的某一阶段,两性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即配子;配子结合形成结合子或受精卵,进而发育成新个体。植物所产生的种子,多数是这样形成的。因此有性繁殖又通称种子繁殖。种子继承或重新组合了双亲的遗传物质,大多能增强生活力,且富遗传变异性,为人工杂交育种提供了条件;同时,植物产生的种子量较多,贮运方便,且寿命较长。这些都使有性繁殖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生产实践中,都成为最基本的繁殖方法。
少数植物如多种柑橘属(Citrus)的种子除有性胚外,还常有未经受精作用而形成的无性胚,它们只具母本的遗传特性,其后代能保持母本的性状。
无性繁殖即不经两性细胞的结合而产生新个体。如有些植物能产生无性孢子并直接发育成新个体。广义的无性繁殖,包括植物营养器官的一部分和母体分离(或不分离),而形成新个体的营养繁殖。由于营养繁殖较为习见,故无性繁殖也称营养繁殖。无性繁殖苗具亲本的遗传特性,开花结实较早,并可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是园艺上常用的繁殖方法。其中,营养繁殖法是利用植物营养器官如根、茎或芽、叶等的一部分,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形成新植株。生产上又可分为分生、压条、扦插、嫁接等方法。微体繁殖法包括植物组织培养、细胞培养、花粉培养(见单倍体育种)等,主要是利用茎尖、叶的微片和幼胚、花粉等,在无菌和其他适宜条件下,于培养基中诱导发生根、芽,形成新植株。此法繁殖系数大,可育出无病毒苗,是20世纪30年代试验成功的新技术,到70年代才获推广。
- 参考书目
- H.T. Hartman et al., Plant Propagation,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Prentice-Hall,Inc.,Englewood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USA,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