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ongzhaji
[外文]:bomber
专门用于对地面、水面目标实施轰炸的飞机。它具有突击力强、航程远等特点,是航空兵实施空中突击的主要机种。按载弹量分为重型轰炸机(10吨以上)、中型轰炸机(5~10吨)和轻型轰炸机(3~5吨);按航程分为远程轰炸机(8000公里以上)、中程轰炸机(3000~8000公里)和近程轰炸机(3000公里以下);按遂行任务的范围分为战略轰炸机和战术轰炸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各国已不再研制战术轰炸机,以歼击轰炸机取代。
基本组成和机载设备轰炸机主要由机体、动力装置、 起落装置、 操纵系统、液压气压系统、燃料系统、武器系统、电子设备和救生设备等组成。现代轰炸机的机体设有气密座舱、炸弹舱、发动机舱和设备舱等。机翼有后掠翼、三角翼和可变后掠翼等。高亚音速轰炸机多采用后掠翼,超音速轰炸机多采用可变后掠翼,后掠角的变化范围一般为15°~70°。动力装置,高亚音速轰炸机多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60年代以来,超音速和某些高亚音速轰炸机多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近程轰炸机一般装有2台发动机,远程轰炸机装4~8台。轰炸机的操纵系统,广泛采用助力器,利用液压和电动系统操纵舵面。新型操纵系统采用数字电传技术,为确保安全可靠,采用多套平行并共同工作的计算机等部件所组成的操纵系统,如其中一套部件发生故障,其他各套仍可正常工作。武器系统包括机载武器和机载火力控制系统。机载武器有常规炸弹、核弹、鱼雷、空地导弹、空舰导弹和航炮等。新型火力控制系统可保障轰炸机具有全天候轰炸能力,并提高轰炸精度。电子设备包括通信设备、自动驾驶仪、 地形跟随雷达、 领航设备、电子对抗系统和全向警戒系统等,主要用以保障远程飞行和低空突防。现代轰炸机还装有受油设备,可进行空中加油,以增加航程和续航时间。
简史1915年,俄国军队首先装备了轰炸机。随后,法、英、德等国军队也相继装备了轰炸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轰炸机多装有2~4台活塞式发动机,载弹量达2000千克,航程达500~1000公里,速度达180公里/小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苏、德等国研制出一些新型轰炸机,较著名的有美国的B-29,英国的“兰加斯特”等。大战末期,轰炸机的载弹量达9000千克,航程达7500公里,速度达600公里/小时。有的轰炸机装有雷达轰炸瞄准具。战争结束前,德国研制出Ar234B-2喷气式轰炸机。战后,美、苏、英等国也相继研制出喷气式轰炸机,亚音速的有美国的B-52、苏联的米亚-4、英国的“火神”(图 1)等;超音速的有美国的B-58、苏联的图-22、法国的“幻影”Ⅳ(图 2)等。60年代末,可变后掠翼超音速轰炸机问世,其中有美国的FB-111、B-1(图 3)和苏联的图-22M(“逆火”,亦称图-26)(见彩图)等。新型轰炸机主要用于战略轰炸,其特点是:
(1)具有低空高速突防能力;
(2)装有先进的火力控制系统,可保障全天候精确地实施轰炸;
(3)能携带巡航导弹或其他空地、空舰导弹,可在敌防空火力圈外实施突击。中国的航空兵部队,于60年代初开始装备国产喷气式轰炸机。
展望今后的轰炸机将改进电子对抗设备,广泛采用“隐身”技术,并装备空空导弹,以提高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改进火力控制系统,提高轰炸精度;更广泛地作为巡航导弹的载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