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uling shan
[外文]:Wuling shan
沅江和澧水干流的分水岭。位于湖南西北部及黔、鄂、湘三省边境。主脉自贵州中部呈北东—南西走向,联络佛顶山(1835米)、梵净山(2494米),逶迤于乌江与沅江之间。东北延入湖南境后分为2支;西北侧为八面山褶皱带,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及中生代早期的沉积发育普遍,灰岩、泥岩及石英砂岩分布甚广,中三叠世后形成—系列较平缓开阔的复式背向斜,成为北东向交叠起伏岭谷地貌的构造骨架,有白云山(1321米)、太灵山(1577米)、八大公山(1890米)、朱家垭(1161米)、大山界(1350米)、东山峰(1491米)等多条平行斜列的岭脊。东南侧为江南地轴,系一长期隆起的复式背斜,核部为板溪群浅变质岩,翼部由震旦系硅质岩、冰碛砾岩和寒武系灰岩组成,中生代后产生断裂而相对抬升,构成长约270公里,平均海拔千米左右的武陵山主干山脊,其中多老周(1060米)、亚公山(1227米)、 喇叭头(1026米)、 净山界(1014米)、人头山(1327米)、天门山(1518米)绵延起伏,至常德西部的太和山而低落。武陵山地为中国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的一部分,属于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构造,有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由于受近代鄂西—贵州高原大面积急剧上升的影响,具有自西北向东南掀斜上升的性质,山岭丛聚、沟壑纵横, 喀斯特地貌发育; 并呈现1200米、1000米、800米、600米、450米、350米等多级剥夷面;宏观地形高差不显著,其间残留若干较平缓的山顶面,东南侧切割甚深、边坡陡峭,属湘鄂黔山原台地的组成部分。
山区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夏凉冬冷,雨量适中。以龙山八面山(1346米)和石门东山峰(1491米)两站为例, 年均温分别为10.3℃与9.2℃, 1月均温为-0.8℃与-1.9℃,7月为21.1℃与19.6℃;年降水量17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82%,积雪日数分别为49与63天。因成土母质、地势和水热条件的影响,主要发育石灰土和黄壤以及山地黄棕壤。植被为华中区系,属栎栲、光叶水青冈、猴樟、楠木林、桕木、黄杉林、油桐林植被区。代表种类有水杉(野生)、黄杉、铁坚杉、巴山榧树、大果槭、杜仲、鞘柄木、猫儿屎、珙桐、水青树、红豆杉、连香树、鹅掌楸、伞花木、滇楸、毛红桩等,其中多古老孑遗种属。经济林木有油桐、乌桕、核桃、漆树、杜仲、厚朴、雪花皮、五倍子等。山林栖息熊、猴、云豹、苏门羚、 灵猫、林麝、 獐、麂及红腹角雉、黄腹角雉、画眉、锦鸡等多种动物。著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大庸、慈利和桑植3市县的山区中,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风景区和天子山自然风景区组成,总面积达396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