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柳埠森林公园的简单介绍

柳埠森林公园,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南部山区柳埠一带。是以柳埠林场为基础,1992年11月由国家林业部批准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地跨柳埠、西营、锦绣川三乡镇,总面积2465.5公顷,北距济南城区20余公里。地处泰岱之阴,是锦阳川、锦绣川的发源地。这一带,峰峦叠嶂,谷壑深秀,泉溪瀑布,云林如画,风光殊佳。区内树木茂密,林海莽莽。林木种类繁多,计80余种,主要树种以松类和侧柏为主,约占总林地的70%,使整个公园四季常青。此外,还有成片的刺槐、栎树、枫杨、黄栌、樗树、果木林和灌木丛等。春季,山花烂漫,万木吐翠;夏季,葱茏苍郁,清凉无暑;秋季,层林尽染,果香四溢;冬季,松柏傲雪,气候温润。密林之中,鸟啭莺啼,生机盎然。此处山势峻峭,海拔多在500米以上。梯子山、天麻岭、油芦寨、香炉寨、蝎子寨诸峰,峭拔嵯峨,山石嶙峋;跑马岭,连绵逶迤,遥望如屏;灵鹫山、金舆谷、袁洪峪,群山环峙,谷壑清幽。峰峦之间,多泉潭瀑溪,著名的天然泉池有涌泉、水帘洞、枪杆泉、仙龙潭、苦苣泉、试茶泉、避暑泉、琴泉、寒泉、洪泉等。溪流潺 ,山清水秀。山高林密处掩隐着众多的文物古迹,主要有神通寺遗址、四门塔、龙虎塔、千佛崖、九塔寺、涌泉庵、九顶松等。公园集森林动物、山峦峰谷、泉溪瀑布、古迹名胜为一体,是避暑休闲、旅游观光的佳处。

神通寺遗址 在柳埠镇东北2公里琨瑞山金舆谷。琨瑞山,一名金舆山(亦作金榆山),地处锦阳川畔。今人把东侧的山叫青龙山,西侧的山叫白虎山,南侧的山叫金驴山。青龙山与白虎山之间的山峪,即为金舆谷。前秦皇始元年(351年) ,竺僧朗公云游至此,见四周环山,谷幽泉清,遂创筑房屋兴建寺庙,人称“朗公寺”。朗公,李姓,冀人,西晋高僧佛图澄的弟子,与僧人湛、意同来此建寺。寺庙规模宏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大起殿舍,连楼垒阁。”南朝萧梁释慧皎《高僧传》亦载“别立精舍,创筑房室,制穷山美,内外屋宇数十余区”,成为山东佛教的发祥地。当时,寺院影响颇大,前秦苻坚、东晋皇帝曾给予赏赐,南燕王慕容德还特赐三县与朗公,并封他为东齐王。甚至高丽、西域诸国也送来金铜佛像。寺院规模逐渐扩大,以致“上下诸院,十有余所,长廊延袤,千有余间”。(唐朝释道宣《续高僧传》)隋开皇三年(583年) ,文帝杨坚派使者来朗公寺拜谒。使者进寺内,万物呈现吉祥之

兆,杨坚因“通征屡感”,遂赐名“神通寺”。(《续高僧传》)唐宋两代,香火旺盛,誉为“三齐名刹”。元遭兵火,“几为榛莽”。明代重修,其庙貌依然可观,当时著名诗人许邦才《神通寺》诗描述道:“百里泰山阴,千年号宝林。诸天闻说法,初地问安心。古殿松声合,长廊月色深。梦醒禅榻寂,清磬下云岑。”到了清朝,寺院逐渐衰败,以至殿堂倒塌,僧众散尽,成为废墟。如今,佛塔、墓塔林、摩崖造像和讲经堂的部分石柱、柱础犹存,是山东佛教的重要历史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

四门塔 位于青龙山南麓。为神通寺的重要遗存之一,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塔的建造年代,原先根据塔内杨显叔造像题记,认为系东魏武定二年(544年)创建。1972年对该塔进行维修时,发现塔心柱内存有隋代五铢钱,拱板石上刻有“隋大业七年造”字样,此后便认定为隋大业七年(611年)所建。

塔为方形,四面辟拱门,故名“四门塔”。单层,高15.04米,每边宽7.4米,全体由青石筑成,檐部叠涩五层挑出,攒尖顶上塔刹由须弥座、露盘、山华、焦叶、相轮构成。其风格简洁雄浑、朴实无华,受到中外学者钟爱。本世纪20年代被收入日本出版的《世界美术全集》。

塔内,顶端有16根三角石梁承托塔顶。中央为方形石砌塔心柱,四面各有佛像,由青石雕成,皆为螺髻,花纹平直褶皱,刻工精细。东西南三面趺跏而坐,作禅定状,独有北侧一尊两手扶膝作“说法状”。据清道光《济南金石志》载,塔内昔有造像题记两则,一为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杨显叔造像四躯,另为唐景龙三年(709年)尼姑无畏、妙法等造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二圣僧五像,后俱丢失。其中杨显叔题记于清末被直隶总督端方窃走流入日本,今塔内佛座上杨显叔题记是根据拓片复制而成。

四门塔的北侧,有一棵古老的柏树,胸围5.4米,传为汉植。因长有九股粗大的枝干,故名“九顶松”,亦称“千岁松”。树高15米,冠幅博大,挺拔苍劲,虽过千年,仍枝繁叶茂,葱茏叠翠。

龙虎塔 在白虎山东麓,与四门塔隔谷相对。因塔身上雕刻有龙虎而得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造年代无考,但专家根据建筑风格断定,塔基、塔身建于盛唐,塔刹补建于宋。该塔是一方形单层砖石混合建筑,通高12.2米。基座三层,每层平石大檐突出,束腰部分镌以佛龛及凹凸纹饰、伎乐、狮子、覆莲等浮雕。塔身由四块长方形青石板扣成,四面辟火焰形券门,周身布刻佛陀、菩萨、力士、伎乐、飞天、龙虎等高浮雕。南北门两侧雕以四大天王,东门两侧浮雕则为释迦牟尼的两位高足弟子迦叶、阿难。塔檐为双重,华承托,顶端塔刹由露盘、仰莲、相轮构成。塔内砌方形塔身柱,四面各有石雕佛龛,龛内雕刻佛像,外饰唐草、飞天。整个塔体造形精巧,装饰华丽,雕刻技艺精湛,可谓盛唐石刻艺术的佳作。在龙虎塔东南,四门塔的北侧,有一小形石塔,1972年从柳埠突泉村皇姑庵遗址迁来,故称“皇姑塔”。又因雕有龙虎,风格与龙虎塔类同,亦称“小龙虎塔”。原为七级,现存六级,高3米余。东侧刻有唐开元五年(717年)造像题记。塔身也镌佛陀、伎乐、覆莲等精美图像。南辟拱门,门侧镌金刚,室内雕佛像,造型精致,不失为珍品。

祖师林 在龙虎塔北侧,为寺内高僧安葬处。现存元明墓塔43座。石质居多,少有砖筑。形制有幢形、钟形、阙楼形、鼓形、六角形、八角形等。下有须弥座,上覆宝盖、塔刹。其中金代“清公山主之塔”为祖师林所存年代较早的墓塔,砖砌,六角形,五级。塔身雕有半掩殿门。另有两座金代石塔,1972年由济南东北郊卧牛山迁来。

此外,在祖师林北侧,1963年清理淤土时还发现了一座唐代建筑台基,东西长12.5米,南北宽10.5米。台基束腰处,镌以浮雕,内容有飞天、伎乐,有箜篌、琵琶、阮咸、排箫、笙、角、拍板等,雕刻精致,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千佛崖 在龙虎塔西北,白虎山东侧崖壁。因摩刻佛像甚众,故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崖南北长65米,高约50米,凿大小石窟100余个,造像原有220尊,现存210尊,题记43则。始凿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历经宋、元、明各代,逐年增扩。其中以唐武德、贞观、显庆、永淳、文明年间造像最盛,前后持续60多年,可谓唐初佛教造像艺术的编年史。

造像主各阶层皆有,上至王公显贵,下至黎民百姓,并有知名僧侣,但以达官贵人为最。造像石窟最大的有五个。南端第一窟是唐显庆二年(657年)南平长公主为其亡父太宗文皇帝敬造的祈福像。南平长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三女,唐高宗李治的姐姐,其丈夫刘玄意当时在济南任齐州刺史。此窟造得讲究,窟顶为木建筑的梁椽屋檐,窟内正中镌以佛像,结跏趺坐,前胸扁平,面颊丰满,头作螺髻,眉目清秀,和颜悦色,身着袈裟,腰束博带,雕工精湛,堪称珍品。此窟北,位于石崖中部的一大石窟内,有唐显庆三年(658年)太宗附马刘玄意敬造像。佛像垂腿而坐,侧有题记,窟龛刻有门楣,饰以竹节,并雕有力士、狮子护守。

崖北端又有两大石窟。其中一窟,迎门镌大佛两尊,分别高2.65米和2.8米,凿于显庆三年,系唐太宗第十三子、时任青州刺史的赵王李福为其父敬造,侧有造像题记。窟壁还凿有佛陀、菩萨19尊,有王玄亮、刘操等人题记。菩萨雕刻精美,给人一种娴雅、秀美、慈祥的感觉。窟门中间石柱上又有唐永淳二年(683年)当地百余民众所造小像。

涌泉庵遗址 位于神通寺遗址西,白虎山南麓。景色秀丽,环境清幽。涌泉庵,兴建于六朝齐梁间,隋开皇年间重修。因庵侧有“涌泉”而得名。本世纪90年代初尚遗存占地面积6380平方米的庭院一座,有南北殿堂和西厢房。现仅存北殿堂三间及附近古碑七通。原庭院门外东侧,紧临山坡,现有一状如四门塔的单层方形石塔,塔高3.35米,边宽2.2米,坐北朝南,内有一石雕佛像。相传,明代有位名叫明喜的女子,其父因冷淡仕途,便辞官来神通寺作了和尚,法号“兴公”。明喜担心父亲生活不能自理,便随父而来。按寺内教规,男女不能同居,明喜便入涌泉庵削发为尼,并建该塔,把为父亲洗好的衣服按约定时间送往塔内,随后父亲再将衣服拿走。于是,人们便将这石塔称“送衣塔”。明喜当了尼姑后,于此大建殿宇,使庵院金碧辉煌。送衣塔的西南侧,即为涌泉,泉周苍松挺拔,翠竹千杆,浓荫蔽日,柳林如云,山渠潺湲,颇有江南情趣。

九顶塔 在柳埠东南2.5公里灵鹫山九塔观音寺遗址。九塔观音寺位于灵鹫山西南麓,此处峰峦环抱,林木苍郁。因寺内有九顶塔而得名。此寺始建年代无考。据立于寺内的明嘉靖四十一年许邦才撰文、李攀龙手书的《重修九塔观音寺记》碑载:“寺建于此,莫知其始。历考寺碑,惟得唐天宝、大历之文为古,然曰重修,则犹非其始也,意必建于隋梁之间。”亦传说系唐初名将尉迟敬德所建。代久年湮,历经兴废,至本世纪40年代末已荒芜。寺院建筑虽多倾圮,但其概貌仍然可见。庭院幽幽,环以石墙,院内尚存九顶塔、观音堂及明清石碑七通。

九顶塔为唐代遗物,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高13.3米,单层八角砖结构,檐部叠涩挑出,塔顶中央及每角之上各筑方形三层叠涩挑檐小塔,共九座,故名。中央小塔高5.33米,各角小塔高2.84米,形成塔林之势,构思奇妙。小塔各层皆有小门,重檐覆脊,露盘相轮,精巧别致。塔身南面距地3米余处,辟以佛龛,龛内雕一佛二僧。佛高1.2米,面颊丰满,螺形发髻,披以袈裟,结跏趺坐,刻工精细。四壁绘以明清壁画,室顶饰以天花藻井。塔身东壁存宋人题名四则。该塔造型奇特,构造诡巧,精美绝伦。本世纪20年代日本出版的《世界美术全集》评述说:“匠意纵横,构筑奇异,其他无能及。”

九顶塔北侧,为观音殿,面阔三间,坐北朝南。殿内壁间残存清末壁画。殿前两侧矗立古柏二株,胸围4米余,虬枝铁干,古拙苍劲,虽历经千年风霜,却仍枝繁叶茂。殿门东侧北壁嵌一方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石碣,称:“九塔寺,唐尉迟敬德所造,殿前柏树亦公手所植。”当地百姓传说:昔日,本地有一豪绅,想用这树做寿器,便派人来伐。锯时,树缝流血,锯者惊恐欲罢,豪绅执意不肯。正在这时,忽然风雨大作,一声霹雳,将豪绅击毙。古柏遂免遭劫难,从此人称其为“灵柏”。故事虽属离奇,但却寄寓了人们保护古树的心愿。

九塔寺北侧山崖上,尚有摩崖造像三区,计17窟58尊。旁有残缺题记5则,其中可辨者,有唐天宝年号。可见,此处造像也已历经千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