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ongwu
[外文]:dragon dance
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因舞蹈者持中国传说中的龙形道具而得名。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并把它看做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物。因此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时,便舞龙祈雨;有的地方插完秧,舞龙驱虫。龙舞历史悠久,汉代已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龙舞。据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当时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每条龙都有数丈长,每次5~9条龙同舞。经过劳动人民近2000年的创造发展,现在民间的龙舞不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中流传比较广泛的有以下几种。
龙灯也称火龙、金龙。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3~10多节不等,节数多为单数。节与节之间以100~170厘米绸布相连,再用色彩绘成龙的形象。每节中都燃有灯烛,节下装有木柄,供舞时握持。舞蹈时,一人手拿“宝珠”(球形的彩灯),在龙头前领舞,表现龙抢宝珠。龙灯的动作有“龙摆尾”、“金龙蟠玉柱”等。龙灯多在节日之夜舞弄,有些地区还同时施放烟火、爆竹,在鼓、锣、钹、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显得气势更加雄伟、舞姿更加生动。
布龙也称打龙。它和龙灯稍有不同,节内不燃烛,一般长10多节。舞弄起来,左耸右伏,九曲十回,时缓时急,蜿蜒翻腾。布龙的特点是动作快、幅度大、舞姿轻捷矫健,多由两条布龙一起表演“二龙抢球”。布龙的动作有“金龙喷水”、“雪花盖顶”、“白鹤展翅”、“双跳龙门”等。
草龙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龙用稻草、青籐或柳枝等扎成。有的地方还在龙身上插满香火,所以也称香花龙。一般于农历五月和六月间的夜晚舞这种龙,舞起来星光闪闪。过去闹虫灾时多舞草龙;有的地方在祈雨时舞弄,并向龙泼水,故又称水龙。
百叶龙主要流行在浙江省。舞蹈开始时,人们分别手持装有木柄的荷花灯、荷叶灯和蝴蝶灯,穿插起舞。最后一只大荷花灯变做龙头,蝴蝶灯化做龙尾,其他灯结成龙身,犹如一条花龙腾空而起。
段龙主要流行于江苏省。龙头、龙身和龙尾互相不用布相连,只在龙头和每节龙身上扎230~300厘米红绸。段龙多由妇女舞弄,轻盈优美,具有江南水乡舞蹈特色。
板凳龙将长板凳用彩绸或稻草扎扮成龙的形象,舞时,两人分执板凳前腿,一人执板凳后腿,上下起伏舞动。一般是几条板凳龙一起作舞,有的还边唱边舞。
纸龙主要流行于湖南省。用10~13厘米宽、数米长的皮纸条系在一条短棍上,一人持短棍挥舞,纸条便似龙一样盘旋飞舞。这种龙舞只求神似,不求形似。
龙舞是中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性,不仅在街头、场院可以舞弄,而且还到各家各户去表演,有贺喜之意,称“送灯”。龙舞也流行于一些少数民族中。世界上有华人居住的国家和地区,也保持着喜庆节日舞龙的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逢重大节日集会,人们都要以舞龙来欢庆。同时,各种形式的龙舞,经整理加工,运用灯光、纱幕等装置,被搬上舞台表演。在1957年第6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辽宁省金县的龙舞,获得了金质奖章。(见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