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滨河新区的历史沿革

滨河新区万水泉的由来传说

万水泉的由来传说博托河旁的阴山脚下住着一位蒙古族猎人巴图尔,

他力大无比,有百发百中的射箭功夫,能拉开四十多公斤重的大弓,托起一百公斤重的大石,骑一匹四银蹄海骝马。有一次,一个“南蛮子”骑匹白马到阴山下(今转龙藏),见这里山势峥嵘,树木参天,泉水涓涓,神光异彩。他认定这山中有宝,于是取出宝葫芦装满泉水,又拿出一红布袋正想施法劈山取宝。巴图尔打野兔路过这里,巴图尔猛喊一声,“南蛮子”仓惶骑马而逃。巴图尔骑马追赶,一箭正射中“南蛮子”背的葫芦,泉水洒了一地,从此这里到处都是涓涓的泉水。也就有了地名乱水泉(今改名为万水泉),巴图尔便成为包克图的英雄。以前,万水泉是一片荒沙野滩,坡梁下,东西散落着十多个大小不一的天然水泉,常年喷涌着晶莹清澈的泉水,附近土地受泉水滋润,生长的牧草特别茂密,是蒙古族同胞的游牧之地。泉水冬暖夏凉,分布杂乱,或聚或散,水无固定流向,纵横交错,故称“乱水泉子”。解放后,以“乱”的谐音“万”取代了“乱”,改称万水泉。水边有一巨柳,电影《宋景诗》中大柳树特写镜头就是取景于此。是老包头的“八景”之一。

滨河新区中受降城

万水泉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万水泉地区属赵国九原郡(五原县)的中部。公元708年,唐景龙二年朔方总管张仁愿受唐中宗李显之命,趁突厥西征腹地空虚之机,领兵在阴山脚下修筑东、中、西三受降城,在共青农场敖陶窑子村北修建唐中受降城,其断壁残垣见证着当年的金戈铁马,述说着岁月的沧桑。受降城,对于唐代北方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都起到过积极重要的作用。万水泉地区多数时间是草原民族游牧的地方,清代属于乌拉特后旗(东公旗)领地,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以山西、陕西为主的汉族人走西口,徙入定居,蒙汉杂居,随着种植业的逐渐发展,迫使蒙古人不得不逐渐向山后放牧,从而又打破了蒙汉杂居的局面。

滨河新区兵团岁月

1960年,广大知识青年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从全国各地来到万水泉,其中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八团共13个连队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为包头的建设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