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汤川秀树

日本物理学家。1907年1月23日生于东京,1929年毕业于京都大学物理系,1932年任京都大学讲师,1933~1939年在大阪大学任教,研究原子核和量子场论。1939年回京都大学任物理学教授,直到1970年。其间1943~1945年兼任东京大学教授。1948年受聘为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客座教授,1949~1951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53~1970年任京都大学基础物理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75年以后长期患病,1981年9月8日在京都逝世。

汤川秀树在大阪大学工作不久,在1935年发表核力的介子场理论,预言作为核力及β衰变的媒介存在有新粒子即介子,还提出了核力场的方程和核力的势,即汤川势的表达式。按照这一理论,质子和中子通过交换介子而互相转化,核力是一种交换介子的相互作用。1937年C.D.安德森等在宇宙线中发现新的带电粒子(后被认定为μ子,见轻子)之后,经C.F.鲍威尔等人的研究,于1947年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另一种粒子,认定是汤川秀树所预言的介子,被命名为π介子。由于在核力理论的基础上预言介子的存在,汤川秀树获得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43年他还因此而获得日本文化勋章。

汤川秀树和坂田昌一等人在1937年展开了介子场理论的研究。1947年提出了非定域场理论,试图解决场的发散问题。在1953年9月在京都召开国际理论物理学会上,汤川秀树发表了非定域场的统一理论。他从1946年起主编英文杂志《理论物理学进展》,向国外介绍日本理论物理学的研究成果。

汤川秀树笃好中国古籍,研读过《庄子》,不仅在科普著作中常引用《庄子》的话,而且他的物理学理论研究,也有受《庄子》思想的启发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