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鹀(学名:Emberiza calandra,英文名:Corn Bunting)属鹀科鹀属。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西部,不常见。体大(19厘米)且全身满布纵纹的暗灰褐色鹀。雄雌同色。雄鸟常为多配型。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常见于草地、高山草原地或有稀疏灌木的旷地、以及麦田、谷地和河岸附近的耕地、喜栖于高的树枝或电线上以及或落于墙或篱笆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分布于欧洲, 北非, 西非, 印度,中国新疆。
中文学名:黍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calandra
英文俗名:Corn Bunting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鹀科(Emberizidae)
中文属名:鹀属(Emberiza)
繁殖区:古北界 : w, sc, also n Afric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2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黍鹀体大(19厘米)且全身满布纵纹的暗灰褐色鹀。雄雌同色,外形圆胖而嘴厚。飞行比百灵沉重且无浅色翼后缘。
虹膜-深栗褐;嘴-浅角质色;脚-黄至粉褐。
叫声:持久而有特色的不断加速的鸣声tiik tiik,似钥匙丁当作响。叫声为快速重复的干涩咔哒声。告警时作trrp叫声。
地理分布黍鹀分布范围:地中海的温带区、古北界西部至乌克兰及里海。东方的种群在阿富汗北部至哈萨克斯坦南部及中国极西部。
分布状况:亚种buturlini繁殖于西天山特克斯河谷和伊犁河谷,越冬于新疆西部的喀什地区。一般为不常见的鸟,于灌丛及草地,越冬时在农耕地。
生活习性黍鹀于停栖或作腿下悬而两翼上举的飞行时鸣唱。雄鸟常为多配型。
黍鹀是开阔景观的鸟类,多见于干草地、湿草地,高山草原地或有稀疏灌木的旷地,以及麦田、谷地和河岸附近的耕地;喜栖于高的树枝上或电线上,或落于墙上、篱笆上,叫声似“chip-chip”和“chun”声。飞翔很慢,除非遇到雀鹰时才加速飞翔。8月后,开始结群活动,见于收获过的农田中,冬季常结成数百只的大群。鸣声粗涩似tic-tic-tuse反复多次,特别是雌鸟孵卵后期更是如此。
它的食物71.5%是植物性食物,其中有谷物及其他种植物的种子和苇实、水果、浆果等;28.5%是动物性食物,其中有甲虫等。
保护现状黍鹀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