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眼球震颤

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的眼球摆动。按眼球震颤方向分为水平型、垂直型、斜向型、旋转型或混合型。根据震颤的幅度和速度的不同,分摆动型与冲动型眼球震颤,后者有快相、慢相的差别,即一个方向为慢相,眼球缓慢地转向某一侧后,突然呈跳动样转向相反方向,形成快相,通常以快相方向表示眼球震颤方向,快相为代偿性恢复注视位的运动。摆动型眼球震颤是自中央向两侧摆动,其摆动的幅度和速度大致相等,多因眼部疾病而致。

眼球震颤的发生机理,至今尚不清。一般认为,眼球震颤直接与眼、耳及其关连的某些神经(如视神经、前庭神经、小脑等)有关,多见于眼、耳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由于视觉系统(角膜、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及其后延的径路直至大脑枕叶)和前庭系统(周围部由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等,前庭神经节和前庭神经组成;中枢部由前庭神经核、二级前庭神经纤维及其连系结构如小脑等以及大脑皮质中枢所组成)是调整姿势和维持平衡的主要解剖结构,故认为眼球震颤是因眼的注视异常或姿势位置定向的神经机制缺陷而致。因视觉系统的缺陷,而无固定注视目标的能力,形成眼源性眼球震颤;耳疾累及半规管或前庭神经时引起前庭性眼震;神经系统疾病累及注视机制或中枢前庭径路时,可引起中枢性眼球震颤。

检查眼球震颤的常用方法为肉眼观察法,适用于粗大的自发性眼震,检查时受检者端坐,头部固定,两眼注视眼前50cm处的检查者手指,移动手指,让受检者随手指向正前、上、下、左、右五个方向注视,观察在各个不同方向的眼球震颤情况。向水平注视时,距中线距离不要超过50°,以免引起终位性眼震,影响结果,本法准确性和客观性比较差;眼震电流图描记法是通过眼球运动产生的电位差来记录眼球震颤的方法,优点为灵敏度高,它能记录2°/秒的眼震,可同时记录眼球震颤的频率、振幅、节律、持续时间,并可长期保存,便于随访观察和对比等。

眼球震颤的症状决定于其是先天的或后天出现的。前者注视反射尚未发展,而后者已经固定;前者几乎全无主觉症状,视物无跳视感,而后天发生的眼球震颤有非常明显的主觉症状。因眼球震颤涉及全部神经系统和整个身体的活动,故在其发生时常伴有其他现象,并有助于病变的定位和定性。

眼球震颤患者由于注视能力的减低主觉有跳视(自觉周围物体向某一方向移动)和视力减低,由于视物不清,患者可有反射性的眩晕、恶心和呕吐,耳性者常因头晕使患者不能站立;脑干病变的患者可伴有空间错觉(如自觉地板向上浮起);而颞叶病变的患者则有视物变形。客观检查可见患者有倾倒或过指现象,表明病变位于前庭或小脑及其附近处。若有植物神经系统征候,如出汗、面色苍白、血压降低等则指示病变影响脑干。身体其他部分的震颤如“点头”,多见于先天性婴儿点头痉挛、矿工性眼球震颤等,软颚震颤见于脑干病变的患者。体位异常也有助于诊断,如矿工患有眼球震颤者常有仰头上视。

眼球震颤的分类较困难。生理性的眼球震颤在病理情况下可以改变,病理性的也可以出现在正常人中;身体某一部分的病变也必影响其邻近部位,如前庭神经病变所致的眼球震颤,可列入耳源性,也可列入神经性。各类眼球震颤皆与神经系统有关,所以也可总名为神经性者。

生理性眼球震颤

动眼神经对不平衡的一种正常反应;或眼球位置对动眼神经系统的刺激超过正常限度(如过度的偏斜注视)时出现的反应。

终位性眼球震颤

双眼向注视野极周边部注视时,50~70%的人能出现双眼节律不规则的冲动型眼球震颤,其快相向注视方向。发生机理不明,可能由于眼肌的牵伸反射而致,其临床意义不大,但常因病理情况(如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神经炎累及眼肌引起的眼肌疲劳、眼外肌麻痹、隐性眼球震颤)而加重。

视动性眼球震颤

为冲动型眼球震颤,正常时发生于观看行驶的火车、在行驶的火车中向外观看外景或注视带有黑白条纹的转鼓时。观看者为使物体影象常能保持在黄斑处,故其快相与车行方向相同而与鼓转的方向相反。此型眼球震颤可用以鉴别癔病患者和诈病者及婴儿的视力是否完整,若被检者的中脑正常又能引出此型眼球震颤,则指示其视力存在。

病理性眼球震颤

多为“自发”性者(即不需注视而发生者),临床意义甚大。

眼源性眼球震颤

多为水平摆动型,其振幅较大,与耳源性者不同,伴随现象较少。多因中心视力不良而发生。

(1)黑矇性眼球震颤,见于婴儿生后盲目和视力长期丧失的患者,多为双眼摆动型“寻找”动作,也可为冲动型,有时为单眼发病。

(2)弱视性眼球震颤,由于中心视力低下,妨碍正常注视反射的发展所致。眼球震颤一般呈摆动型、水平方向且频率大。但也有冲动型、旋转型、混合型(水平型加旋转型)和频率小者。常见病因为白化病、先天性白内障、脉络膜缺损、视神经发育异常等。

(3)婴儿点头痉挛,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有眼球震颤、点头和斜颈(歪头)三大症状,眼震为摆动型、振幅小而频率快,常为水平型,也可呈垂直或旋转型,闭眼后眼震消失。点头常比眼震早出现2~6周,睡眠时消失。斜颈并非唯一的症状,并不代偿眼球震颤,表现为傍中心注视,睡眠时消失。少数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发育迟缓、癫痫、偏瘫、共济失调、脑积水。预后尚好但对不典型患者,应作进一步检查。

迷路性眼球震颤

正常时两侧迷路的功能相互平衡,当一侧患病使该侧迷路功能改变时,则平衡破坏而发生眼球震颤。因对侧的迷路可以代偿患侧的功能,故此类眼球震颤持续时间短,约2~7天后消失。一般讲来,耳性者持续数天;眼性者持续十数天以至数十天;神经性者则可长至数月以致数年。这种眼球震颤多为冲动型,其方向为水平和旋转型,振幅小而频率大,常伴有耳鸣、耳聋、倾倒现象等。迷路被损毁时,快相向正常迷路的一侧;迷路被刺激时,快相则向患侧。这种眼球震颤见于慢性中耳炎,梅尼埃尔氏征、急性迷路炎、迷路瘘或耳咽管阻塞去除后。

中枢性眼球震颤

这类眼球震颤涉及全部神经系统,但引发这种眼球震颤的病变多在脑干部分,愈近于皮质者愈少见。眼球震颤常为冲动型,摆动型甚少,偶为混合型,两眼的颤动常对称,但在脑干病变时可不对称。其快相随注视的方向而改变,向患侧注视时振幅常较大。方向多为水平型,垂直和向下垂直者少见,但后者为脑干疾病的特点,如四叠体病变。此类眼球震颤不受迷路试验的影响。

(1)前庭神经性,前庭神经的病变引起的眼球震颤与迷路性者相似,但前者可持续存在很长时间,且伴有其他颅神经症状,如耳聋、面肌麻痹、角膜反射消失、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

(2)脑干性,脑干内与发生眼球震颤有关的构造主要有前庭诸核、内侧纵束、动眼诸核和上丘。

其他如小脑、丘脑、纹状体和大脑皮质的病变等也可引起眼球震颤。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

一种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其眼部和神经系统无异常,而视力不佳系因眼球震颤所致。向慢相方向注视时在一个眼位眼球震颤较轻微,因此视力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常喜用代偿头位使两眼转向慢相位,此区经常位于视野正前方,藉以提高视力。对此类患者,在双眼放置底向头位方向的三棱镜,可消除代偿头位并提高视力,也可行两眼水平直肌(配偶肌)后退及截除法使眼球向头位同方向移位,借以改善视力。眼球震颤仅为一种临床症状,对其他类型的眼球震颤,需针对病因,进行有效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