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诸证病变部位有何不同?临床表现如何鉴别?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指出:“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可以看出,所谓痰饮、悬饮、溢饮、支饮都是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于体内所致。由于水饮停留部位不同,故有上述四种证候。四饮证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鉴别如下:   1、痰饮。水饮停于胃肠。胃脘肠间有振水音,胸胁支满,呕吐痰涎清稀。中阳不振,运化失职,水不化气,饮食不化,停而为饮。   2、悬饮。水饮潴留胁肋,上不在胸,下不及腹。胁下胀满而痛,咳唾转侧呼吸均牵引而痛,气短息促。水流胁间,络道被阻,气机阻滞,升降不利。   3、溢饮。水饮泛滥,溢于肌腠。肢体沉重而痛,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兼发热,恶寒无汗,咳喘痰多白沫。脾肺运化输布失职,水饮流溢于四肢肌肉之间,发为水肿。   4、支饮。水饮停留胸膈。胸闷气短,咳逆,倚息不能平卧,浮肿多见于面部,痰沫多而色白。饮留胸膈,上迫于肺,肺失宣肃,气化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