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achengshi jiqunqu
[外文]:megalopolis
许多大都市和城市在发展中逐渐扩张甚至彼此连接而形成的多核城市体系。表现为占地面积大、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交通方便、彼此联系密切的城市群,是现代城市形态的一种新类型。
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地理学家J.戈特芒于1957年采用,又可译为巨大城市带或特大城市区等。他通过对美国东北部滨海地区的研究,认为该区是高度城市化的大城市集群区的典型;并认为大城市集群区区内最低人口规模为2500万,如美国东北部自波士顿至华盛顿长965公里,宽48~160公里的地区,集居了3700万人口(1960)。当前世界各国中超过2500万这一人口规模,可列为大城市集群区的地区还有美国五大湖沿岸区、日本东京-大阪地区、英格兰地区、西北欧地区(指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到联邦德国的鲁尔区和法国北部工业区),以及中国东部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趁镇群集聚地区。
形成大城市集群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自然地理位置。世界上的大城市集群区基本上位于中纬度的平原地带,并分哺在河口海岸或大湖沿岸,这样的地方为城市及城市间交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2)城市化和郊区化程度。世界上的大城市集群区均有一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由于卫星城镇和新城市不断填充在各大城市之间,当城市范围扩大和城镇数目增多到城市地域相互衔接时,形成巨大的城市带的初步格局。
大城市腐群区的形状不一,但其中都有主要交通轴线联接各核心城市,构成区内外交通网络的骨干,并拥有国际性海港(仅大湖区为通湖航道)承担繁忙的货运任务。核心城市往往是全国性或国际性的技术、贸易、文化和人口交往的枢纽。大城市集群区与城市群相比,除人口、面积不同外,在国内或国际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城市化发达程度以及各城镇间联系的密切程度等方面,都比城市群更高、更强,但两者之间并无得到公认的具体明确的界限。无论从规模还是职能方面来说,大城市集群区都是城市化进程中高于城市群的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