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音乐课堂,老师让孩子唱歌,孩子们一个个扯破喉咙大吼,希望老师听到自己的声音,认为声音大,就是唱得最好的。 音乐学院琴房,有些琴童故意将琴房门打开,倾其全力发出最大音量,恨不得把钢琴敲坏,认为这样才刻苦,乐曲才好听。 先提一句话——大音希声——老子《道德经》中所说。 注释:大音希声,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即达到极致的东西是不可捉摸的。 这就奇怪了,怎么最大最美的声音反而是无声只音呢?和音乐的力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对音乐来说,有声和无声,是相辅相成,相比较而存在,相衬托而益彰的。有力度,当然声音就大,但这个“大声”如果永远都是唯一出现,它没有对比,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因此,在音乐中,力度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力度的变化,才有“大声”和“小声”的对比,才有了那种“听不见声音,却让心灵的耳朵竖起来感受”的绝妙。 力度变化是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段。它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并形成音乐的对比和发展。一般来说,力度越强,音乐越紧张、雄壮,力度越弱,音乐越缓和、委婉。如表现万众欢腾、胜利凯旋,需要大型乐队全奏、强奏(全奏是指整个乐队都演奏,音区从低到高都包括在内),而鸟语花香、花前月下,当然就不会使用很强的力度了。这里还要强调一下,音乐要素的互相配合会造成丰富多样的效果,因此有时候弱的力度不一定柔和委婉,它也可能是令人紧张的。 很多悬疑片中,描写情绪紧张的场景,音乐制作并没有调用大型乐队来一段刺激耳膜的交响,反而,只用一台钢琴的单旋律或者一把小提琴拉出的轻轻的几个音,就让人毛骨悚然,全身紧张。 大型阅兵式上,高音喇叭播放的雄浑厚重的进行曲不断撞击人们的心脏,让人热血沸腾,激动万分。 这都是力度的表现。